“娘娘。陛下應允了娘娘的要求,會把老王爺召回來嗎?”翠奴一邊兒為萼妃娘娘更換著衣服,一邊小心的詢問。
“既然陛下能讓楊家的男女老幼一家人都到觀雲殿一敘,憑什麼不能給本宮一個體麵的會親呢。”萼妃娘娘胸有成中的說“難道,本宮還不及楊慶心在宮中有資曆?本宮的娘家人還不及楊家人尊貴?怎麼他們家能入宮,鄂家人不可以呢?”萼妃雖然說得很輕巧,但是心裏並不是十分的把握,原她是不想用這個法子的,畢竟有些後宮攀比之嫌,沒得顯得自己小肚雞腸了。可是,她已經書信三封給父親,希望父王肯回京一次,替大皇子造勢,來拱承澤坐上太子之位,可是那三封信都是石沉大海;恐怕父王到如今還拿不定主意,大約他是不想插手後宮的事情呢,可是事關他的外孫呢,怎麼可以讓自己的父王袖手旁觀?既然爹爹自己不主動回來,那麼她就隻好親自請陛下下旨召他回來了,她無論如何要讓自己的父王回來看看,如今他的女兒和外甥是個什麼處境,如果他再不出手相幫的話,難道要讓承澤的太子之位拱手讓給別人嗎?
“可是,畢竟路途遙遠啊?”翠奴溫柔的說著“那麼遠的路程,何況王爺又是身兼要職,陛下未必肯讓他回來呢!”畢竟鄂王爺是駐守邊疆多年的大將軍,邊境上諸多的事情都是鄂王爺親自操持的,皇上未必會答應王妃娘娘的要求。
“路途遙遠,無非就是慢一點兒啊。本宮等得了。既然陛下答應了本宮,就一定會下詔書的。”萼妃這次是非要讓她父王回來不可“身在要職倒是也沒有什麼,如今兩年,聽說北境安定著呢。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更沒有什麼戰事。”隻要沒有戰事,就算是大將軍一職,回家一趟也是可以的吧!何況,其他的將軍難道是死的嗎?萬一有點兒戰事,到時候,難道還不能堅持到鄂王爺趕回邊疆嗎?
“那可都是老王爺治理有方啊!”翠奴笑著說,鄂王爺在邊境數十年了,聽說隻要有他在,北境的呼蘭就不曾敢放肆過。
“那當然。”萼妃娘娘毫不猶疑的承認“我爹在北境待了近三十年才為曌國換來的這一方的安定!這是別人所不能比的。”萼妃倒是心知,如果沒有兩國的互通商貿,北境是絕對不能如此的安定的,但是她炊ブ彌卸崠幟裏隻希望也隻讓自己認可,一切的安定都是鄂家的王爺打出來的。因為沒有她父王的駐守,曌國怎麼可能一直有北方的版圖,怎可能將凶猛的呼蘭人一直壓製在草原上不敢靠近。
“王爺可真厲害。”翠奴與有榮焉的說道,“娘娘,您說,王爺到底要什麼時候才能回京呢?”翠奴好奇的問道,看著她的樣子,似乎是很崇拜鄂王爺,想要早些見識一番似的。
“少則一個月,多則月半。”萼妃很肯定的說。反正北境的路程與京城就那麼遠,軍人又不像是皇上上次帶著宸妃那樣,還要走走停停。算上京城往邊境送信兒的時間,也差不多了。
“那麼說,王爺今年能在京城過中秋節呢。”翠奴笑著說,“那娘娘今年的中秋節可要好好的準備呢,中秋節有很多將軍都能回京呢!”鄂將軍的嫡係多半都是武將,如果要趁著鄂王爺在京聯絡大皇子的勢力,最好的時機就莫過於中秋節這個時候了;趁著這個中秋節,可以讓所有人都看看萼妃娘娘所把持的後宮,讓所有人知道,大皇子有個王爺外祖父。
“那是自然的!”萼妃娘娘微微一笑。有誰能比她更適合安排這些慶典呢?楊慶心不行,那個慧妃更不行。至於今年的慶典到底要做成什麼樣子,也要看看父王的態度了。隻等著父王回來,和他計議一番。
盛平五年秋,七月十三日,駐紮北境多年的雄威王爺與如今已經升任為正二品的柱國將軍楊家二少爺楊繼榮,以及其餘的三位將領奉旨回京。
對於曌國的功臣,對於駐守邊關的英雄將領,百姓們對他們奉上了極高的禮遇,所到之處,歡呼聲一片,百姓們那是夾道相迎都積極的送上了自己的慰問之詞。
朝廷對國家的功臣當然也是給予了高度的褒獎,陛下親自設宴接風,當天的宴會上,君臣盡歡。
雖然本次召回了五位將領,但是這次宣將領回京,卻真不是為了什麼大事,陛下隻不過是感念眾將領在邊疆辛苦,如今邊疆已經安定,也無需每日備戰,便特意下旨,讓將領們輪流回家探親,這五位將來家都在京城,所以便第一波兒一起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