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茶莊,前店後場,場後又有側門,本可直通老板娘去處,但茶清偏要每日往杭天醉處一繞。杭天醉何等明白之人,那夜在月下見了吳茶清,叫一聲茶清伯,說:“今日月光甚潔,茶清伯何必再點燈籠?”

吳茶清看著少爺,慢悠悠撚一把山羊胡子說:“還是點著好。”

杭天醉背著手,去看養在石槽子裏的幾尾金魚,又說:“以後茶清伯找我母親,直接從邊門進去便是了,不必繞這麼大的彎子。伯伯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眼睛又不太好……”

杭天醉說這番話時,眼睛一直也不好意思朝吳茶清看。吳茶清腳定在那裏,一隻手拎著燈籠,另一隻手撚著山羊胡子,半晌,說:“還是繞一繞好。”

吳茶清轉身要走,天醉冒上來一陣衝動,他的背影總讓天醉心潮難平。

“我考上求是書院了。”天醉說。

吳茶清回過頭來,朝他看一眼,就停住了腳步。

“讀了書,你要做什麼?”聲音輕輕過來,把杭天醉嚇了一跳,他的眼睛一下抬了上來,吃驚地盯著茶清伯。

“我還沒想過。沒……想、想好。”他結結巴巴地回答,“總之,國家是要、要變法,要改良的……”

風緊,早春發枯的竹葉瑟瑟地響,月兒躲進了雲層,黑了天,燭光模糊,照得到方寸幾尺。天醉覺得,茶清伯伯幾乎是完全隱到黑暗中去了。聲音便從黑暗中襲來,說:“讀了書,要做什麼,想好。”

他走了,身影飄忽,像一隻暗夜裏的老貓。杭天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母親林藕初從石灰甏裏取出今年最好的明前茶,讓天醉親自送到趙岐黃家——不是這老鐵頭盯住杭天醉,哪裏會有考入書院的那一天。

天醉把那一罐明前龍井雙手捧到趙岐黃的紅木案頭上時,趙先生撫案感慨:“到底是這樣的人家,行事不流於俗,小小一罐龍井,勝過那大堆小包的人參木耳。”

天醉垂著雙手,略低頭,說:“母親交代我告訴您,此茶是撮著專從獅峰山收來的‘軟新’,老先生不妨嚐嚐。”

趙岐黃長歎一聲,道:“難為你母親這番苦心,‘軟新’這個牌子,也隻有忘憂茶莊在做,今日送來的,可是極品中的極品了。”

“母親說了,杭州的龍井,獅、龍、雲、虎,獅是最絕的,要送,自然是送獅字號的。”

趙寄客正從園中練了棍棒回來,恰恰聽了杭天醉這番理論,便拿腰間束著的帶子拭著汗,笑說:“天醉,我看你也不必再去讀那經史之學、孔孟之道了,徑直就繼承了忘憂茶莊多省事,遲早你還是要當那老板的。”

“蠢貨!你懂什麼?以為這茶是隨便喝得的?”趙先生撚著花白長須,教導著說,“陸子《茶經》中如何評說的——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忘憂茶莊,前店後場,場後又有側門,本可直通老板娘去處,但茶清偏要每日往杭天醉處一繞。杭天醉何等明白之人,那夜在月下見了吳茶清,叫一聲茶清伯,說:“今日月光甚潔,茶清伯何必再點燈籠?”

吳茶清看著少爺,慢悠悠撚一把山羊胡子說:“還是點著好。”

杭天醉背著手,去看養在石槽子裏的幾尾金魚,又說:“以後茶清伯找我母親,直接從邊門進去便是了,不必繞這麼大的彎子。伯伯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眼睛又不太好……”

杭天醉說這番話時,眼睛一直也不好意思朝吳茶清看。吳茶清腳定在那裏,一隻手拎著燈籠,另一隻手撚著山羊胡子,半晌,說:“還是繞一繞好。”

吳茶清轉身要走,天醉冒上來一陣衝動,他的背影總讓天醉心潮難平。

“我考上求是書院了。”天醉說。

吳茶清回過頭來,朝他看一眼,就停住了腳步。

“讀了書,你要做什麼?”聲音輕輕過來,把杭天醉嚇了一跳,他的眼睛一下抬了上來,吃驚地盯著茶清伯。

“我還沒想過。沒……想、想好。”他結結巴巴地回答,“總之,國家是要、要變法,要改良的……”

風緊,早春發枯的竹葉瑟瑟地響,月兒躲進了雲層,黑了天,燭光模糊,照得到方寸幾尺。天醉覺得,茶清伯伯幾乎是完全隱到黑暗中去了。聲音便從黑暗中襲來,說:“讀了書,要做什麼,想好。”

他走了,身影飄忽,像一隻暗夜裏的老貓。杭天醉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母親林藕初從石灰甏裏取出今年最好的明前茶,讓天醉親自送到趙岐黃家——不是這老鐵頭盯住杭天醉,哪裏會有考入書院的那一天。

天醉把那一罐明前龍井雙手捧到趙岐黃的紅木案頭上時,趙先生撫案感慨:“到底是這樣的人家,行事不流於俗,小小一罐龍井,勝過那大堆小包的人參木耳。”

天醉垂著雙手,略低頭,說:“母親交代我告訴您,此茶是撮著專從獅峰山收來的‘軟新’,老先生不妨嚐嚐。”

趙岐黃長歎一聲,道:“難為你母親這番苦心,‘軟新’這個牌子,也隻有忘憂茶莊在做,今日送來的,可是極品中的極品了。”

“母親說了,杭州的龍井,獅、龍、雲、虎,獅是最絕的,要送,自然是送獅字號的。”

趙寄客正從園中練了棍棒回來,恰恰聽了杭天醉這番理論,便拿腰間束著的帶子拭著汗,笑說:“天醉,我看你也不必再去讀那經史之學、孔孟之道了,徑直就繼承了忘憂茶莊多省事,遲早你還是要當那老板的。”

“蠢貨!你懂什麼?以為這茶是隨便喝得的?”趙先生撚著花白長須,教導著說,“陸子《茶經》中如何評說的——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趙寄客卻是不那麼以為然:“陸羽,中唐一隱士耳。精行儉德,亦無非自在山中,於世畢竟無所大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