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改變的一條捷徑。現今社會是知識經濟時代,競爭也日趨激烈,許多新生事物不斷地蜂擁而至,如果你不學習、不提高,那麼你遲早要被大浪淘掉;也隻有改變,先發製人,通過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為以後的發展奠定基礎,學會“將自己的腳包起來”向前走,前麵的路才會變得平坦起來。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於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
有一次,孔夫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原來,這個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孔子叫那個小孩子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隻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
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
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孩子雖小但卻懂得做人的禮貌。
著名美籍華裔舞蹈家孟某對上海某大酒店的一位門廳服務員做過細心的觀察。他第一次到該酒店,那位服務員向他微笑致意:“您好!歡迎您光臨我們酒店。”第二次來店,那位服務員認出他來,邊行禮邊說:“孟先生,歡迎你再次到來,我們經理有安排,請上樓。”隨即陪同孟先生上了樓。時隔數日,當孟先生第三次踏入酒店大門時,那位服務員脫口而出:“歡迎您又一次光臨。”孟先生十分高興地稱讚這位服務員:“不呆板,不機械,很有水平!”
那位服務員應當受如此表揚。他並非學舌鸚鵡,見客隻會一聲“歡迎光臨”,而能根據實際情境的變化運用不同的客套話,表現出他對工作的熱愛和說話的藝術。
很明顯,那位服務員的服務水平是值得他的同行們去觀察、學習的。也隻有向這樣能夠隨機應變的人學習,才能使自己的說話能力、辦事能力得到提高。
日常生活中,我們觀察學習他人的機會有很多,親自鍛煉的機會也很多。家裏來了客人,怎樣應酬才讓客人滿意;在單位,看客戶怎樣與領導洽談,隻要認真觀察認真學習,就能提高我們的辦事能力。
要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需要我們在做事情時虛心向他請教,以提高和完善自己,為成功辦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為“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意思是借助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將玉器打磨好。比喻借助外力(一般指朋友的批評)來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詩經·小雅·鶴鳴》:“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現在稱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山是一個山的名字,相傳上麵石頭很堅硬,可以用來琢磨玉石。
他山之石,怎麼攻玉
古人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有道理的。
一位趙國人借助於伯樂的名譽,將自己的馬由“無人問津”轉變為“馬價一下子提升了十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該學會借石攻玉。
第一,“借石”來“攻玉”有利於事半功倍。古人雲:登高而望遠,物非加長也,而望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古人尚知“善假於物”,而我們為何不加以借鑒。行車至千裏,乘舟渡江河,借助交通工具,我們節省了許多時間。
第二,“借石”來“攻玉”有利於我們明辨是非。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使唐太宗迎來了“貞觀之治”;《觸龍說趙太後》使趙國免去了一場惡戰;還有《燭之武退秦師》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類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例子,隻要翻一翻曆史,就可以找到許多,我不必再多說了。既然借石攻玉有這麼多的益處,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借石攻玉呢?
首先,要廣開言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極力建議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提出了要虛心求教,廣開言路。俗話說:三個臭皮匠抵過一個諸葛亮。我們若能廣開言路,不論諫者是誰,隻要有利的意見都能采納,那麼“攻玉”就容易多了。
其次,要察納雅言。光聽不用,一點用處都沒有。倘若唐太宗不聽魏征的意見,何來“貞觀之治”?倘若趙太後不聽觸龍之言,恐怕趙國早就滅亡了。再者,若晉王不聽諫言,不派燭之武去退秦師,恐怕晉國也早就不存在了。可見,察納雅言也很重要。
若能做到廣開言路,察納雅言,同時,又能排擠讒言,那麼,“他山之石”,就可以“攻玉”。
4.擇其善者而從之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學識淵博,但從不自滿。他周遊列國時,在去晉國的路上,遇見一個七歲的孩子攔路,要他回答兩個問題才讓路。其一是:鵝的叫聲為什麼大。孔子答道:鵝的脖子長,所以叫聲大。孩子說:青蛙的脖子很短,為什麼叫聲也很大呢?孔子無言以對。他慚愧地對學生說,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是孔子說的,而孔子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這一點。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人就是因為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借鑒別人的經驗與智慧,從而做出一番成就的。
大家知道,我國書法藝術源遠流長,正書有“顏筋柳骨”之說。顏體豐滿遒勁,柳體則骨立挺健,至今仍是學習書法之範本。柳體創始人柳公權是顏派鼻祖顏真卿的後輩,早年從師於顏魯公;後來柳公權發現顏體雖雄渾厚樸但不乏臃腫肥大之弊病,於是柳公權不斷揣摩,擇顏體雄健的優點,改其臃腫肥大之弊端,摻入自己“骨立如嶙”的特長,終於創立了世代奉為經典的“柳體”。這不正是“擇善而從”的典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