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之四 進退自如,屈伸韜略,靈氣做人(1 / 3)

後來李密戰敗,徐文遠歸屬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見到徐文遠十分高興,賜給他錦衣玉食。徐文遠每次見到王世充,總要十分謙恭地對他行禮。有人問他:“聽說您對李密十分倨傲,對王世充卻恭敬萬分,這是為什麼呢?”徐文遠回答說:“李密是個謙謙君子,所以像酈生對待劉邦那樣用狂傲的方式對待他,他也能夠接受;王世充卻是個陰險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會被他殺死,所以我必須小心謹慎地與他相處。我察看時機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難道不應該如此嗎?”等到王世充也歸順大唐後,徐文遠又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遠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際的亂世保全自己,屢被重用,就是因為他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之法,懂得靈活處世,懂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曾有人說,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性格。這從人的性格多樣性和差異性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在待人處世時,要學會對人的性格作具體分析,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傲慢無禮的人說話應該簡潔有力,最好不要跟這種人多談,所謂“多說無益”;對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當;對深藏不露的人,你隻把自己預先準備好的資料拿給他看就可以了;對於瞻前顧後草率決斷的人,說話時要把話分成幾部分來講;對行動遲緩的人說話時要有耐心。隻要你能做到這些,你無疑就會贏得一個好人緣。

2.見好就收,凡事留下回旋的餘地

常言道:“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隻可做到八分。”就是說要盡量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凡事不可過於偏激,以免使自己尷尬。意氣用事吃虧的最終隻能是自己。任何人在做事之前都要做好成功和失敗的兩手準備,隻想到成功,不考慮失敗,那是一種特別主觀的態度。

美國科學家克裏斯托弗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直言無忌的最大壞處,是不給講話人留下回旋的餘地,而且容易挑起衝突。”

曾有人說:“福不盡享,話不說盡,事不做絕。”由於福享盡了則福無久享,話說過頭了自己也就沒有回旋的餘地,同樣事情做絕了,也等於把自己往死胡同裏逼得沒有退路。因此,凡事不能太過,要有度,任何事情太過了就容易犯錯,以致失敗。這正所謂“過猶不及”,正如你肚子很餓,麵對著一桌擺滿珍饌佳肴的“滿漢全席”,倘若你細嚼慢咽,認真品嚐,吃個七八分飽,可能會回味無窮,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你狼吞虎咽,吃得太飽太撐,不但享受不到美味和營養,還可能會吃傷腸胃,讓你作嘔拉稀進醫院。本來是令人垂涎的美食,由於沒有把握好度,給自己的腸胃留點空間,使自己承受不下消化不了,結果適得其反。吃東西是這樣,為人做事又何嚐不是這樣?

後來李密戰敗,徐文遠歸屬了王世充。王世充也曾是徐文遠的學生,他見到徐文遠十分高興,賜給他錦衣玉食。徐文遠每次見到王世充,總要十分謙恭地對他行禮。有人問他:“聽說您對李密十分倨傲,對王世充卻恭敬萬分,這是為什麼呢?”徐文遠回答說:“李密是個謙謙君子,所以像酈生對待劉邦那樣用狂傲的方式對待他,他也能夠接受;王世充卻是個陰險小人,即使是老朋友也可能會被他殺死,所以我必須小心謹慎地與他相處。我察看時機而采取相應的對策,難道不應該如此嗎?”等到王世充也歸順大唐後,徐文遠又被任命為國子博士,很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

徐文遠之所以能在五代隋唐之際的亂世保全自己,屢被重用,就是因為他針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應對之法,懂得靈活處世,懂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曾有人說,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性格。這從人的性格多樣性和差異性角度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在待人處世時,要學會對人的性格作具體分析,要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傲慢無禮的人說話應該簡潔有力,最好不要跟這種人多談,所謂“多說無益”;對沉默寡言的人就要直截了當;對深藏不露的人,你隻把自己預先準備好的資料拿給他看就可以了;對於瞻前顧後草率決斷的人,說話時要把話分成幾部分來講;對行動遲緩的人說話時要有耐心。隻要你能做到這些,你無疑就會贏得一個好人緣。

2.見好就收,凡事留下回旋的餘地

常言道:“做人要做到十分,做事隻可做到八分。”就是說要盡量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凡事不可過於偏激,以免使自己尷尬。意氣用事吃虧的最終隻能是自己。任何人在做事之前都要做好成功和失敗的兩手準備,隻想到成功,不考慮失敗,那是一種特別主觀的態度。

美國科學家克裏斯托弗說過這樣的一句話“直言無忌的最大壞處,是不給講話人留下回旋的餘地,而且容易挑起衝突。”

曾有人說:“福不盡享,話不說盡,事不做絕。”由於福享盡了則福無久享,話說過頭了自己也就沒有回旋的餘地,同樣事情做絕了,也等於把自己往死胡同裏逼得沒有退路。因此,凡事不能太過,要有度,任何事情太過了就容易犯錯,以致失敗。這正所謂“過猶不及”,正如你肚子很餓,麵對著一桌擺滿珍饌佳肴的“滿漢全席”,倘若你細嚼慢咽,認真品嚐,吃個七八分飽,可能會回味無窮,留下美好的印象;如果你狼吞虎咽,吃得太飽太撐,不但享受不到美味和營養,還可能會吃傷腸胃,讓你作嘔拉稀進醫院。本來是令人垂涎的美食,由於沒有把握好度,給自己的腸胃留點空間,使自己承受不下消化不了,結果適得其反。吃東西是這樣,為人做事又何嚐不是這樣?

從古至今,大凡能成大事的人,皆善於謙恭退讓,懂得給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間,都明白先聲奪人,狂躁激進,赤膊上陣,意氣用事,魯莽行為,這不但是匹夫之勇,於事無補,更會露拙於人,授人以柄,成為眾矢之的,最終隻能功敗垂成,半途而廢。因此,凡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顧大局,看長遠,順其自然,該退則退,該讓則讓,不急不惱,以躲為閃,以守代攻,給別人退讓一大步,為自己留出一片天地,在退讓的天地中休養生息,保全自己,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