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慕尼黑,文化激進主義受到反革命的壓製,於是其中心從慕尼黑遷移到了柏林。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柏林都是藝術實驗、反獨裁、激進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代名詞,也吸引了那些渴望城市冒險的外國人。克裏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在他的小說《諾裏斯先生換火車》(MrNorrisgesTrains)和《別了,柏林》(GoodbyetoBerlin)[後來改編成了電影《歌廳》(Cabaret)]中對柏林大加頌揚。犯罪、謀殺和幫派主義在流行文化中受到讚美,在格奧爾格·格羅斯(Gerosz)的繪畫、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的小說《柏林,亞曆山大廣場》(BerlinAlexanderplatz)以及庫爾特·威爾(Kurt Weill)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三分錢歌劇》(TheThreepennyOpera)的歌曲中,這些又被轉化成藝術。咖啡廳生活和歌舞表演在此蓬勃發展,仿佛戰爭之前慕尼黑的施瓦賓格區。諷刺雜誌與和平主義者的期刊也在柏林得以迅猛發展,像埃裏希·克斯特納(Erich Kästner)、庫爾特·圖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和卡爾·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這樣的作家,都是柏林《世界舞台》雜誌(DieWeltbühne)的撰稿人。年輕女性稱頌女性文化,而裸體雜誌和賣淫——也是(男性)藝術家最愛的主題——則向人們揭示,性解放的程度可能也體現了性剝削的程度。
革命後的慕尼黑成為巴伐利亞“秩序的中心”,以此來看,20世紀20年代的柏林似乎正是對民族主義者和專製主義者所向往的那種尚武、保守又傳統的德國的否定。已故的托馬斯·弗裏德裏希(Thomas Friedrich)寫的最後一本書是《希特勒的柏林》(Hitler’s Berlin),書中主要講述的是在1933年納粹奪取政權之前,希特勒與柏林的關係,而有關慕尼黑和柏林更廣闊的文化曆史卻幾乎沒有提及。作者著重描寫了希特勒個人對柏林的感受,但柏林隻有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才能真正被人們所理解。
弗裏德裏希指出,“一戰”期間,希特勒從前線回來休假時,第一次造訪了柏林,那時他就對德國首都的宏偉壯麗驚歎不已。在寫給戰友恩斯特·施密特(Ernst Schmidt)的信中,希特勒把柏林稱為“一座美妙的城市,一個真正的大都市”。1920年,希特勒仍然希望柏林可以成為推翻魏瑪共和國、建立民族主義專政的起點。那年年初,他就已經開始接觸“卡普暴動”的煽動者,政變一爆發,他便飛到了柏林。不過,當他抵達機場,遇到的卻是正在舉行大罷工的工人,他們已經占領了機場。於是希特勒貼上了假胡須,荒謬地冒充會計師,設法通過了檢查站,但在他抵達之前,政變顯然就已經失敗了,這無疑讓希特勒對當時的柏林非常蔑視。希特勒大失所望,他譴責說:“腓特烈大帝的柏林已經被猶太人變成了豬圈。”相比之下,慕尼黑才是純粹的“德國”,在慕尼黑,那種不良影響已經被徹底清除掉了。
在慕尼黑,文化激進主義受到反革命的壓製,於是其中心從慕尼黑遷移到了柏林。在整個20世紀20年代,柏林都是藝術實驗、反獨裁、激進主義和享樂主義的代名詞,也吸引了那些渴望城市冒險的外國人。克裏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在他的小說《諾裏斯先生換火車》(MrNorrisgesTrains)和《別了,柏林》(GoodbyetoBerlin)[後來改編成了電影《歌廳》(Cabaret)]中對柏林大加頌揚。犯罪、謀殺和幫派主義在流行文化中受到讚美,在格奧爾格·格羅斯(Gerosz)的繪畫、阿爾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的小說《柏林,亞曆山大廣場》(BerlinAlexanderplatz)以及庫爾特·威爾(Kurt Weill)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三分錢歌劇》(TheThreepennyOpera)的歌曲中,這些又被轉化成藝術。咖啡廳生活和歌舞表演在此蓬勃發展,仿佛戰爭之前慕尼黑的施瓦賓格區。諷刺雜誌與和平主義者的期刊也在柏林得以迅猛發展,像埃裏希·克斯特納(Erich Kästner)、庫爾特·圖霍夫斯基(Kurt Tucholsky)和卡爾·馮·奧西茨基(Carl von Ossietzky)這樣的作家,都是柏林《世界舞台》雜誌(DieWeltbühne)的撰稿人。年輕女性稱頌女性文化,而裸體雜誌和賣淫——也是(男性)藝術家最愛的主題——則向人們揭示,性解放的程度可能也體現了性剝削的程度。
革命後的慕尼黑成為巴伐利亞“秩序的中心”,以此來看,20世紀20年代的柏林似乎正是對民族主義者和專製主義者所向往的那種尚武、保守又傳統的德國的否定。已故的托馬斯·弗裏德裏希(Thomas Friedrich)寫的最後一本書是《希特勒的柏林》(Hitler’s Berlin),書中主要講述的是在1933年納粹奪取政權之前,希特勒與柏林的關係,而有關慕尼黑和柏林更廣闊的文化曆史卻幾乎沒有提及。作者著重描寫了希特勒個人對柏林的感受,但柏林隻有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才能真正被人們所理解。
弗裏德裏希指出,“一戰”期間,希特勒從前線回來休假時,第一次造訪了柏林,那時他就對德國首都的宏偉壯麗驚歎不已。在寫給戰友恩斯特·施密特(Ernst Schmidt)的信中,希特勒把柏林稱為“一座美妙的城市,一個真正的大都市”。1920年,希特勒仍然希望柏林可以成為推翻魏瑪共和國、建立民族主義專政的起點。那年年初,他就已經開始接觸“卡普暴動”的煽動者,政變一爆發,他便飛到了柏林。不過,當他抵達機場,遇到的卻是正在舉行大罷工的工人,他們已經占領了機場。於是希特勒貼上了假胡須,荒謬地冒充會計師,設法通過了檢查站,但在他抵達之前,政變顯然就已經失敗了,這無疑讓希特勒對當時的柏林非常蔑視。希特勒大失所望,他譴責說:“腓特烈大帝的柏林已經被猶太人變成了豬圈。”相比之下,慕尼黑才是純粹的“德國”,在慕尼黑,那種不良影響已經被徹底清除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