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製定某項經濟政策,理由是什麼?現代經濟學提供的最基本理由就是政府要提供公共物品。但在現實當中,特別是在現代國家形成以前,理由就不是這麼文縐縐、簡簡單單了。關於經濟政策的理由,中國在先秦時代、漢唐時代就留下了一些重要陳述和爭論。從曆史記載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經濟政策有著明確而強烈的理由,就是在那個華夏秩序崩潰、諸侯弱肉強食的時代,王道不複,必須走霸道之路以保護邦國和人民,吞並他國而強化安全基礎,最終消弭戰爭。那麼強國、強兵就是理性選擇,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大力推行“農戰”政策,以及積極的賦稅政策和資源開發利用政策。相比較而言,儒家盡說些“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之類的話,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除了輕賦薄稅、安貧樂道等陳詞濫調式主張以外,就沒有更多具體實用的政策理由。有意思的是,到了近現代中國,儒法分野仍然能在一些政策選擇中找到痕跡,例如從清末以來的洋務運動,到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製資本,再到蔣介石的國營企業,基本上都承襲了法家強國強兵的政策思路,並糅合了儒家的財富再分配、防止兩極分化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毛澤東與梁漱溟有一場實在不應該被經濟學者忽略的政策爭論,梁批評了犧牲農民利益而大力發展重工業及國防工業的政策,毛則激烈反駁梁不過是孔孟之道的“施仁政”那一套東西。
西方曆史上也有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政策分歧。西方國家在現代以來,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空前增加,經濟政策的豐富程度和實施力度都非昔日可比。應該說,這一方麵是被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市場範圍日益擴大逼迫出來的,特別是被經濟危機逼迫出來的;另一方麵,經濟學也適時為新的政策組合提供了學術理由。凱恩斯理論影響力的擴大,新古典綜合體係的建立,終於為當代經濟政策提供了係統化的理論基礎。
概而言之,現代主流經濟學為經濟政策提供了如下幾大理由:壟斷的出現和外部性的存在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幹預和規製;一些公共物品無法由私人機構提供,需要由政府提供;宏觀經濟具有內在不穩定性,需要政府管理和調控;收入分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需要政府做一定程度的再分配。此外,還有很多不太主流的理論,特別是一些專注於欠發達國家、追趕型經濟體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政策主張,筆者將在後麵的經濟政策實踐那一部分進行解釋。這裏需要提示一下,經濟政策的理由並不一定來自經濟學,因為很多經濟政策實際上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外交考量、軍事考量糾纏在一起,純粹的經濟學者無法完全理解和接受政府的政策選擇,所以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經濟政策顯然是不夠的。
政府製定某項經濟政策,理由是什麼?現代經濟學提供的最基本理由就是政府要提供公共物品。但在現實當中,特別是在現代國家形成以前,理由就不是這麼文縐縐、簡簡單單了。關於經濟政策的理由,中國在先秦時代、漢唐時代就留下了一些重要陳述和爭論。從曆史記載來看,春秋戰國時期法家的經濟政策有著明確而強烈的理由,就是在那個華夏秩序崩潰、諸侯弱肉強食的時代,王道不複,必須走霸道之路以保護邦國和人民,吞並他國而強化安全基礎,最終消弭戰爭。那麼強國、強兵就是理性選擇,這就要求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大力推行“農戰”政策,以及積極的賦稅政策和資源開發利用政策。相比較而言,儒家盡說些“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繈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之類的話,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除了輕賦薄稅、安貧樂道等陳詞濫調式主張以外,就沒有更多具體實用的政策理由。有意思的是,到了近現代中國,儒法分野仍然能在一些政策選擇中找到痕跡,例如從清末以來的洋務運動,到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節製資本,再到蔣介石的國營企業,基本上都承襲了法家強國強兵的政策思路,並糅合了儒家的財富再分配、防止兩極分化的思想。新中國成立之後不久,毛澤東與梁漱溟有一場實在不應該被經濟學者忽略的政策爭論,梁批評了犧牲農民利益而大力發展重工業及國防工業的政策,毛則激烈反駁梁不過是孔孟之道的“施仁政”那一套東西。
西方曆史上也有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的政策分歧。西方國家在現代以來,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政府對經濟的幹預空前增加,經濟政策的豐富程度和實施力度都非昔日可比。應該說,這一方麵是被經濟活動日益複雜、市場範圍日益擴大逼迫出來的,特別是被經濟危機逼迫出來的;另一方麵,經濟學也適時為新的政策組合提供了學術理由。凱恩斯理論影響力的擴大,新古典綜合體係的建立,終於為當代經濟政策提供了係統化的理論基礎。
概而言之,現代主流經濟學為經濟政策提供了如下幾大理由:壟斷的出現和外部性的存在導致市場失靈,需要政府幹預和規製;一些公共物品無法由私人機構提供,需要由政府提供;宏觀經濟具有內在不穩定性,需要政府管理和調控;收入分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需要政府做一定程度的再分配。此外,還有很多不太主流的理論,特別是一些專注於欠發達國家、追趕型經濟體的經濟學理論,提出了五花八門的政策主張,筆者將在後麵的經濟政策實踐那一部分進行解釋。這裏需要提示一下,經濟政策的理由並不一定來自經濟學,因為很多經濟政策實際上與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外交考量、軍事考量糾纏在一起,純粹的經濟學者無法完全理解和接受政府的政策選擇,所以僅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待經濟政策顯然是不夠的。
對政策理由的質疑與理論紛爭
問題在於,這些經濟學的理論依據並非穩如磐石、一成不變,大部分理論在過去幾十年裏都經曆了質疑—反質疑—修補—再質疑的過程,其中一些理論,如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管理理論,已經千瘡百孔,但仍然能夠做到屹立不倒。這些作為政策基石的理論無論遭到質疑,還是獲得辯白,一般都會在政策實踐中得到反應;或者相反,政策實踐無論是效果良好,還是結局黯然,一般也會在更深入的理論研究中有所體現。所以,經濟理論和經濟政策是互為鏡像的。
被廣泛質疑和反質疑的理論,首先就是市場失效理論。主流經濟學的均衡與效率假說是以完全競爭、私人物品、完全信息、私人收益等為前提的,而這在現實世界中幾乎不存在。但這就一定意味著沒有均衡、沒有效率嗎?就一定意味著需要政府幹預、規製嗎?許多經濟學者的規範研究和實證研究都認為,在很多時候,政府介入反而導致效率更加低下,均衡更難實現。因此,主張自由放任、反對政府幹預的理論一直都堅挺地存在。即使在“二戰”後政府幹預主義泛濫的時候,在歐洲經濟學界,歐肯(Walter Eu,2014)作為德國弗萊堡學派的奠基人之一,被認為是一位比較理性、中道的主張自由競爭的學者,他在《經濟政策的原則》一書中就強調,國家經濟政策應該限於和集中於塑造經濟秩序、保護和促進競爭,而不能直接幹預經濟活動的過程;企業主之間形成卡特爾,以及工人之間形成工會,都有可能產生壟斷,從而妨礙和破壞競爭;應該實行資本的無限責任政策和工人的自由就業政策,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競爭秩序。歐肯把國家的競爭政策分為秩序政策和過程政策,他認為國家應該為市場經濟創造一個可靠的秩序框架,這個秩序需要遵循兩類原則,即構成性原則和規製性原則。構成性原則包括自由的價格、穩定的貨幣、開放的市場、財產的私有、契約的自由、責任的無限、政策的連續等等,而規製性政策主要是反壟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勞工權益保護和環境保護等政策。米塞斯(2007)則走得更遠,在主張自由放任方麵更加激進,他還與歐肯發生激烈爭論,認為自由競爭的市場並不會形成壟斷,因此反壟斷都不需要國家來做,而歐肯認為市場競爭中的私人勢力也可能會被濫用,所以國家必須有反壟斷的政策。應該了解的是,歐肯創立這套理論之時,正是德國黑市泛濫、少數人橫行市場的時候,所以說經濟理論也是經濟現實的反映,從歐肯這裏就可以得到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