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嗣,你說這陰山南北三座受降城附近綿延有一千八百多所烽燧(類似烽火台的警報所)嗎?那不就是本王先前提出的囚籠戰法的縮小型嗎?異曲同工之妙啊,想不到,真想不到咱大唐幾十年前便如此行事了!”
“殿下,您說的是,不過烽燧與您所提的囚籠戰法還是相差甚遠的,主要之前沒有殿下您發明的水泥出現,那造起這烽燧所來也是費勁心力的,而且大唐還是在滅亡了前突厥國的情況下才得以廣築烽燧所警示敵情的,規模甚是狹小!”
李瑁聽到王忠嗣如此說後,也隨即讚同的點了點頭,因為正如他說言的那般,眼前的幾所烽燧破爛不堪,容納起戰士來也就幾十人,不過還好有三座大型的受降城東西南的各四百裏遙望相對,中間又有千餘所烽燧台在高處示警。如此才得以讓突厥國幾十年不敢再進一步襲擾。
為此李瑁後來還特意又查了相關典籍來豐富自己對烽燧戰法的了解。根據唐人杜佑所著的《通典》記載:烽台於高山四顧險絕處置之,無山亦於孤回平地置。下築羊馬小城,高下任便,當以三五為準。
高台五丈,下寬二丈,上寬一丈。形圓,上建圓屋覆之,屋徑闊一丈六……屋四麵開視賊孔,及安視火筒。置旗一麵,鼓一口,弩兩張,拋石,滾木,停水甕,幹糧,火鑽,火箭,狼糞,牛糞,每及夜,平安舉一火,聞警舉二次火,見煙塵舉三火,見敵軍則猛燒狼煙。若每晨夜平安火不來,即烽燧兵被賊所捉,一烽燧六人,一人官長掌管文書,符牒。
等看到如此詳盡,緊密的哨所裝置時,李瑁簡直歎為觀止,不得不為大唐盛世的軍事素養而久久鼓掌。
“殿下,殿下,您在想什麼呢?是不是被眼前的烽燧台給驚到了啊,其實這些都是早些年殘留的次品,等咱們再往前去,那些改進過的懸空閣樓式烽燧台才叫人心生向往呢?末將有幸親眼見過一次,改過後的烽燧分上下兩層均靠繩索攀爬,明暗交錯的分布在進入我大唐國境的各個關隘險要之處,以前使得突厥賊子半步難以推進,這才有了現如今毗伽可汗的俯首陳臣……”
“哈哈……說的好,所謂的鄰國邦交安好,都是在自家的實力上說話的,真理永遠在強弩的射程之內,兵峰所指才能所向無敵啊!以本王看這毗伽可汗也不是什麼好鳥,強則進兵抄掠,弱則竄伏山林求和,要不是我大唐如今國力鼎盛,兵峰無敵,他們和吐蕃賊子早就狼狽為奸的來攻打了!”
李瑁說著說著雙手就緊緊的拉住了韁繩不再前行。“李心和你死哪去了,快給本王滾過來!”
“來了,來了,屬下就在您後頭跟著呢?不知殿下突然交換屬下有何吩咐?”
“你個死人,本王都喊了你好幾聲了,怎麼現在才答應,你速去一封書函給蕭天成,讓他在太原府再開設一水泥廠,務必在年底將所造之水泥運送到突厥邊境構築防禦工事,拓寬幾個受降城!”
“啊……殿下您擅自修築城池恐怕有諸多不妥吧,眼下吐蕃與我大唐交好互市商貿,您這樣貿然舉動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啊!”
https://www.biqiugege8.com/book/20596322/85182428.htm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ge8.com。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ge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