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犀利的建校理由(1 / 3)

而李瑁抄襲的《阿房宮賦》被李隆基首先開口這麼一定下讚歎的基本節奏後,那麼坐在他身後的一幫國家柱石自然也是跟著讚歎不決起來,不過杜牧大牛的詩歌賦即使這個時候有心人比如太子李瑛一黨想找些什麼錯漏來議論一下恐怕也是比較困難的。

但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太子李瑛知道自己已經開啟了兄弟間的戰端,那麼也隻有你死我活的一條路可走,他絕不會再眼睜睜看著李瑁又一次轉危為安獲得眾人的褒獎,於是他不顧宇文融的阻止,賀之章的暗中勸阻毅然的走到了李隆基的身旁輕聲言語道“父皇,瑁弟這首阿房宮賦雖然寓意深遠,發人深思,但此時此刻拿出這麼一篇文章來,未免有點不合時宜了吧?我魏巍李唐豈能和暴秦相提並論,孩兒以為瑁弟如此做法實在是有點杞人憂天,含沙射影了,就算他想用此法逃避父皇您的懲罰,可畢竟他是我皇室子弟,此種論調要是宣揚出去您說那些為國守邊的將領該作何感想,著實會令人心寒啊!”

李瑛這番話說的合情合理,於是一時之間,在場的數十位大臣又一次議論紛紛起來,畢竟還沒發生的事情,你一個皇子口口聲聲的就來說什麼防患於未來,未雨綢繆,在所作的歌賦中還及盡華麗辭藻的去表現秦皇宮的巍峨,這不是在暗比唐皇宮的奢靡,那又是什麼呢?

風向突變,英明神武的李隆基也是瞬間再次麵露怒色,李瑁在內心咒罵太子李瑛之餘,也是感到了非常的尷尬,因為自己之前光顧著抄襲,卻真的忽略了杜牧作阿房宮賦的時代背景,畢竟當時是經曆過了安史之亂的晚唐,而自己現在身處太平盛世的開元時期,如此再拿出這麼一篇歌賦來驚醒世人豈不是真的路李瑛說的那樣再給李隆基上眼藥水嗎?

不過此刻敵人的子彈已經射向了自己的胸膛,那麼除了反擊還有別的選擇嗎?李瑁對著李隆基微微一躬身後隨即開口反駁道“太子哥哥所言極是,不過父皇孩兒以為為人臣者理應胸懷家國天下,孩兒篤定在場的諸位臣工,包括哪些遠在邊境駐守的將領,他們都是忠君愛國之人,絕不會如太子哥哥說的那樣單單因為一篇詩歌一個朝廷既定的政策便心生不滿起來,隻要父皇您還有朝挺所作的都是為國為民之政,那麼他們即使做出一點犧牲,想必也是甘之如飴的……孩兒說了那麼其實也就是希望軍事學校能順利創辦,絕無他意,以往部隊中的校尉……隊長之職都是憑借戰場軍功或者親眷者提拔,目不識丁,不懂戰術者比比皆是,戰場勝敗權杖統帥部運籌,孩兒以為這不該是一個最強帝國該有的部隊,我大唐部隊今後一定要任何一位小校單個拉出來都能文武兼備,獨擋一麵,如此日後就算有將帥生出異心,那麼他們這幫人也不會全部盲目跟從……”

麵對太李瑛的咄咄逼人的舉動,李瑁此刻也隻好祭出最後的殺招,因為隻要李隆基清楚軍校培養出來的人才都是他的天子門生,在關鍵時候會預防軍事生變,也能堅定的站在李唐皇室的這一邊,那麼他還有什麼理由去拒絕和懲罰自己呢?

而李隆基在李瑁苦口婆心的說出這些話後,也真是立即眼前一亮,心領神會起來。隨即拍了拍李瑁的肩膀笑著開口道“帽兒,原來你是作這番深思啊!軍事學院每倆年若真是像你說的這樣教授出幾百名得力的小將校出來,也的確是一支戰力不俗的皇家親兵啊!看來去年派你去劍南巡視真是派對人了,戰場征伐將帥的能力排在第一位,可那些擔任著衝鋒陷陣的校尉,隊長……的能力也正是整個部隊的靈魂所在啊!這些事情你小子都是在守昌都城的時候親眼看到學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