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安祿山被提拔(1 / 2)

聽到李隆基怎麼說後,在場的所有人又都不約而同的閉上了嘴巴,就連剛剛極度讚同李瑁意見的張九齡也禁聲沉默起來。

不過李瑁心裏明白此刻其他所有人都可以為了不觸怒李隆基而明則保身,但唯獨他自己是不可以的,因為所有事情本來就是因他而起,要是連他也這樣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那麼李隆基最後的雷霆震怒必將全部打到他的頭上來。

想明白這一切後,李瑁隨即對著李隆基躬身行禮,然後很是平和的開口對答道“父皇,隋煬帝不顧國情,幾次勞師遠征高句麗,同時還強征數百萬勞役修造南北運河!此兩件事在當時看來確實是禍國殃民之舉,但此一時彼一時,我大唐如今四方誠服百姓安居樂業,國富物豐,而此時修造官道,整治運河……也都是為了緩和氏族和百姓間的矛盾,再者說孩兒所提議的並非強征勞役,而是有償的讓百姓來做工,有飯吃,有銀錢拿,這個又怎會引起民怨呢?至於父皇您說的無人春耕,隻要錯開修造工程的時間在春忙時候遣散民夫回家便可了啊!”

“你小子,說的容易,如此多的工程,且不說有多繁雜,一旦開啟你知需耗費多少時日和人力物力嗎?萬一中途國庫入不敷出,況且眼下突厥大軍來勢洶洶,你怎知戰事不會經年累月拖遝起來……你所說的幾個工程太過龐大,不能貿然定論,當務之急還是謀劃好唐突兩國的戰事再說,多餘的米糧先緊著大軍補給……”

李隆基一錘定音,李瑁和幾個大臣自然也不敢再多說什麼,而他一再提起大唐和突厥的戰爭,那麼隨後討論的焦點自然還是得回到李瑁的身上來,因為在李瑁剛進入禦書房時,李隆基便先言明了鐵勒部的阿古力和娜紮依早已點名要他前往邊境商討了。

“聖人,按照我大唐規製,壽王殿下本該和其他成年皇子一樣,久居京師不宜外出的,可現在事發突然,又是與國戰事有關,老臣以為此事當權宜為之,倘若壽王殿下這次離京前往邊境作戰能消除突厥隱患,對大唐來講也未嚐不是一件幸事……”

賀知章雖說是太子李瑛的老師,但這個老家夥在國家利益為主的大事上為人處事常常也還算公正,特別事在今天這樣人人都知李隆基不願李瑁再次掌軍的情況下,老家夥還能這般仗義直言,李瑁在一旁聽完也事偷偷替他摸了把冷汗。

“賀卿,難道我大唐就沒有能征善戰的良將了嗎?為何每次戰事一起就要朕的皇子出征,這未免也太貽笑大方了吧!此事再議議吧,壽王他年歲畢竟還小,上次能剿滅吐蕃更是運氣使然,而這次我們麵對的毗伽,穀欲絕非無能之輩!四十萬大軍壓境,怕是蓄謀已久……我等還是從長計議吧!”

“聖人,此事絕不能拖延啊!鐵勒部一心歸附,若朝廷遲遲不與回應,難免寒了阿古力娜紮依兩位頭領的心,介時時局變換,萬一他們再來個倒戈相向,我等又該如何應對啊!臣附議賀相公之言!”

“臣等也附議!往聖人早做定奪!”眼見在場所有人都舉薦李瑁領軍出站,李隆基頓時心生怒氣,可一時之間他又不好發做,於是隻能一臉苦笑的看向了李瑁開口詢問道“臭小子,眾愛卿這般抬舉與你,你覺得自己個能擔當此大任不?”

“父皇,孩兒擔不住的!就如您所說上次攻打吐蕃也是運氣好,才撿回一條小命,這次您無論如何也不能再派孩兒去吃風沙了,這行軍打仗真的是太苦了,孩兒受不住啊!對了,您還是派叔父去吧!他上次可是直接兵不血刃招降了十幾萬敵軍至於鐵勒部的事情孩兒完全可以親筆寫上一封書信讓人送給阿古力娜紮依看結果還不是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