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通知函還有第三個版本,越發強調了收信人的社會身份。在這個版本中,信中列出的不是收信人所在的郵政區塊有大多數人已經按時納了稅,而是點出了收信人所在城鎮的名字。這個小改動使得清繳率進一步上升,大約有83%的人采取了行動。

這些結果告訴我們,“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你要說的信息跟受眾群體的社會身份緊緊地關聯起來。例如,網絡世界能給人提供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數據:IP地址。它能顯示出網站訪客的所在地,組織機構可以利用它傳達社會認同的感覺。換言之,麵對來自紐約和休斯敦的網友,你不必再使用籠統的、千篇一律的社會認同信息了(比如“81%的人購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你可以讓程序顯示出更加個性化的數據(“82%的紐約客都購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80%的休斯敦人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真實的。

能讓人感受到“相似性”的社會認同信息不隻是地點,人名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們把這個概念稱作“稱謂相似性”。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就使用了一個著名的電子郵件拉票方法:邀請注冊選民來查詢有多少與他們同名的人已經投了票。例如,某人會看到這樣的消息:“嗨,埃米莉,這個功能很酷哦。你能查到有多少也叫埃米莉的人已經投票了。”

看完郵件之後,收信人還可以把這個鏈接轉發給朋友們。“跟你認識的人分享這個功能吧,比如梅根、湯姆、凱莉、艾比、莫和丹尼,這樣他們也能看到有多少跟他們同名的人已經投了票。”

人們總是很願意與自己所屬的或想要進入的群體保持一致,同樣,他們也很希望與那種不願與之扯上關係的群體區別開,避免與那些人一樣做出相同的行為。為了驗證這個想法,暢銷書《瘋傳》(tagious)的作者,學者喬納·伯傑(Jonah Berger)與《瞬變》(Switch)和《讓創意更有黏性》(Made to Stick)作者之一奇普·希思(Chip Heath)一起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在大學宿舍中,如果一群買了某種慈善手環的大學生看到另一個頗為“怪咖”的宿舍裏的學生們也戴著同款手環,他們會有什麼反應?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先派研究人員上門服務,到目標宿舍(比如並不怪咖的那個)中請學生們捐錢給某個慈善團體,捐多少都沒關係,參與人都可以換得一個手環。一周過後,這些研究人員再到附近的“學霸”宿舍,提出同樣的要求。這個宿舍之所以有“怪咖”的名聲,是因為這些學生會積極參與額外的學術活動,比如選修其他課程、牽頭做小組討論之類的。研究人員知道目標宿舍的學生們肯定會看到“怪咖”宿舍的學生們戴手環,是因為這兩個宿舍的人都在同一個餐廳吃飯。

這份通知函還有第三個版本,越發強調了收信人的社會身份。在這個版本中,信中列出的不是收信人所在的郵政區塊有大多數人已經按時納了稅,而是點出了收信人所在城鎮的名字。這個小改動使得清繳率進一步上升,大約有83%的人采取了行動。

這些結果告訴我們,“四兩撥千斤”的方法之一,就是把你要說的信息跟受眾群體的社會身份緊緊地關聯起來。例如,網絡世界能給人提供一個更有說服力的數據:IP地址。它能顯示出網站訪客的所在地,組織機構可以利用它傳達社會認同的感覺。換言之,麵對來自紐約和休斯敦的網友,你不必再使用籠統的、千篇一律的社會認同信息了(比如“81%的人購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你可以讓程序顯示出更加個性化的數據(“82%的紐約客都購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80%的休斯敦人買了這個豪華大禮包!”)。但前提是,這些數據得是真實的。

能讓人感受到“相似性”的社會認同信息不隻是地點,人名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們把這個概念稱作“稱謂相似性”。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奧巴馬的競選團隊就使用了一個著名的電子郵件拉票方法:邀請注冊選民來查詢有多少與他們同名的人已經投了票。例如,某人會看到這樣的消息:“嗨,埃米莉,這個功能很酷哦。你能查到有多少也叫埃米莉的人已經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