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他能容納小人。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對事物的觀察太敏銳,就會覺得他人渾身都是缺點,不值得與之交往;另一方麵,旁人也會對他的過分挑剔,感到難以忍受,而不願意追隨他。實際上,越是汙穢的土地,土質越肥沃,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同樣,水流過於清澈,就很難產生魚類。所以說,君子要有寬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夠忍讓,能夠接納世俗乃至醜惡的事物,這就是“君子不計小人過”的實質。
君不見在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在工作中,有不少人往往為了非原則問題,小小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甘拜下風,有時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於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結果嚴重的大打出手,或者鬧個不歡而散,雞飛狗跳影響團結,這是堅決不可取的。那麼當自己遇到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後究竟應該怎麼辦呢?黑白經告訴我們:必須是“得饒人處且饒人”,即既不要因為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別人,更要能以一種豁達的心胸,以君子般的坦然姿誌原諒別人的過錯。
在生活中,也確實有不少“君子不計小人過”的事例,文人宋綞輯錄的《碩輔寶鑒》中,就記載著這樣三則故事,很耐人尋味:
第一則故事講唐朝的狄仁傑。高宗時狄仁傑是大理丞後為豫州刺史、洛州司馬。天授二年(公元691)年,他做了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有善政,然而有人說你的壞話,你想知道嗎?狄仁傑說:“陛下認為他說得對,臣當改正;認為臣沒有那樣的過錯,那是臣之幸也。至於是誰說臣的壞話,臣不願意知道”。武則天聽了很高興,稱讚狄仁傑是一個寬宏大量的長者。
第二則故事講唐朝的陸贄。陸贄在德宗時當過中書侍郎、門下同平章事。當初,禦史中丞竇參常常排擠陸贄。後來竇參被李巽參奏,德宗大怒欲殺之。陸贄替竇參講情,才未被殺,被貶到獾州當司馬。德宗又想株連竇的親人,沒收他的家產,陸贄請皇上加以寬恕。世人無不稱讚陸贄公正誠實,以德報怨。
第三則故事講宋朝的呂蒙正。蔡州的知州張紳犯貪汙罪被免職。有人對宋太祖趙光義說:“張紳很有錢,不至於貪汙,是呂蒙正貧窮時向他索取財物沒有如願,現在對他報複。呂蒙正不申辯,結果張紳複了官,呂蒙正被罷了宰相的官職。後來考課院查到張紳貪汙的證據,於是又免了張紳的官職,呂蒙正重當宰相。太宗對呂蒙正說:張紳果然有贓,呂蒙正也不謝。宋稱讚呂蒙正的氣度不是那些淺薄的人可以做得到的。
這種寬厚與容忍絕對不是爭鬥的小人所能夠做到的,明知對方錯了,卻不爭不鬥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損。不爭表麵形式的輸贏,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水準的高低,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瀟灑。曆史上的這三個人,由於能不計小人過,不但沒有絲毫損害自己的名聲,反而更受到大家的稱道。
程頤說:“憤欲忍與不忍,便見有德無德。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就在於他能容納小人。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就告訴我們,如果對事物的觀察太敏銳,就會覺得他人渾身都是缺點,不值得與之交往;另一方麵,旁人也會對他的過分挑剔,感到難以忍受,而不願意追隨他。實際上,越是汙穢的土地,土質越肥沃,有利於萬物的生長;同樣,水流過於清澈,就很難產生魚類。所以說,君子要有寬宏的度量,不自命清高,要能夠忍讓,能夠接納世俗乃至醜惡的事物,這就是“君子不計小人過”的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