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該說的絕不能說(1 / 2)

有人因此奏請處死他,隋文帝因他立有大功,沒有同意,但警告他說:“你這人太自以為是,嫉妒心太強,又喜歡胡言亂語。”把他放了出來。

賀若弼仍然沒有吸取教訓。有一次,皇太子楊廣同他說起朝中幾位傑出將領,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都是良將,他們的優劣如何!”

賀若弼口沒遮攔地答道:“楊素是員猛將,但缺少謀略;韓擒虎是員戰將,卻不會帶兵;史萬歲是員騎將,別的本領平常。”

楊廣問:“那麼誰可稱之為大將呢?”

賀若弼深深一拜,道:“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以為比別人都高明,貶低他人,殊不知這麼做,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楊廣的戒心,對他十分疏遠。

最為致命的是他對皇帝也信口開河,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當年隋文帝率軍討伐陳叔寶時,賀若弼對人說:“江南倒是不難平,可誰知我們這些功臣會否‘飛鳥盡,良弓藏’?”有一年,他隨隋煬帝楊廣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楊廣設置了一個可坐千人的大帳,來招待少數民族首領。這事原本無可厚非,可賀若弼卻在私下裏評頭論足,說皇帝太奢侈了。這事被人告發後,隋煬帝終於動了殺心。賀若弼因不懂得言語之忍,妄言胡語,終於重踏父親的覆轍。

不平之鳴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的爭辯僅僅從一己私利出發,這樣的爭辯便成為牢騷而於事無補,這時候明明知道說了不如不說,那麼為何不默默無語呢?言多必失,口不擇言,必定會給自己帶來羞辱。俗語中有“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大辯若訥。心中懷有不滿的情緒,不要隨便發泄,這一方麵是為了避免言多惹禍;另一方麵,也是積蓄力量的手段。

愛新覺羅·玄燁是一個幸運的少年天子,由於他的兩個哥哥早夭,八歲那年他登上了皇位,號康熙皇帝。

因為年幼,康熙當時還不能親臨朝政,朝政由四名顧命大臣共同管理。但是不久,武將出身的鼇拜自恃有功,獨攬朝政,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裏。

康熙14歲親政後,鼇拜繼續獨攬大權,我行我素。當時大臣蘇克薩哈看不慣鼇拜的飛揚跋扈,結果被鼇拜抓了起來。鼇拜對康熙道:“蘇克哈薩圖謀不軌,我已把他抓了起來,請皇上將他立即正法。”

康熙對鼇拜的做法十分不滿,不想處死蘇克哈薩,鼇拜竟當場拂袖而去,滿朝大臣沒人敢吱一聲,鼇拜一回到家,竟假傳聖旨,傳令誅殺了蘇克薩哈及其家人,氣得康熙暴跳如雷,決心要除掉這個欺君擅權、無法無天的倭臣。但是康熙心裏明白,鼇拜掌握著軍政大權,親信黨羽遍及朝廷,平時又總是戒備森嚴,要除掉他絕非易事,弄不好,連他這皇帝的寶座也坐不住了。

康熙苦思冥想之後,采用了沉默忍讓之計。第二日鼇拜上朝時,康熙不露聲色,閉口不提蘇克薩哈的事情,仿佛根本就沒有發生過爭執一樣。鼇拜很得意,以為康熙年幼,容易駕馭。沒過幾天,康熙給鼇拜晉爵位,又加封號,又給鼇拜的兒子加官晉爵,鼇拜心裏美滋滋的。康熙采用沉默忍讓的方法,穩住了鼇拜,暗地裏卻挑選了十幾個機靈強壯的小太監,在宮內舞刀弄棒,練習摔跤,康熙自己有時也加入了摔跤的行列與小太監們一起取樂。鼇拜進宮奏事,見一群小太監在練習摔跤,康熙在一旁忘情地呐喊、助威,以為是小皇帝在變著法子鬧著玩。

有人因此奏請處死他,隋文帝因他立有大功,沒有同意,但警告他說:“你這人太自以為是,嫉妒心太強,又喜歡胡言亂語。”把他放了出來。

賀若弼仍然沒有吸取教訓。有一次,皇太子楊廣同他說起朝中幾位傑出將領,問他:“楊素、韓擒虎、史萬歲三人都是良將,他們的優劣如何!”

賀若弼口沒遮攔地答道:“楊素是員猛將,但缺少謀略;韓擒虎是員戰將,卻不會帶兵;史萬歲是員騎將,別的本領平常。”

楊廣問:“那麼誰可稱之為大將呢?”

賀若弼深深一拜,道:“這就要看殿下您的眼光了。”

他自以為比別人都高明,貶低他人,殊不知這麼做,既得罪了同僚,又引起楊廣的戒心,對他十分疏遠。

最為致命的是他對皇帝也信口開河,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當年隋文帝率軍討伐陳叔寶時,賀若弼對人說:“江南倒是不難平,可誰知我們這些功臣會否‘飛鳥盡,良弓藏’?”有一年,他隨隋煬帝楊廣出巡北方,在榆林,好大喜功的楊廣設置了一個可坐千人的大帳,來招待少數民族首領。這事原本無可厚非,可賀若弼卻在私下裏評頭論足,說皇帝太奢侈了。這事被人告發後,隋煬帝終於動了殺心。賀若弼因不懂得言語之忍,妄言胡語,終於重踏父親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