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忙碌碌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小飯館的裝修總算是進入到了最後的收尾環節。
裝修工人們完成任務撤退之後,老劉推薦來的幾位女同學立刻進入戰場,裏裏外外地把小飯館打掃了一遍。
畢竟隻是個小飯店,所以和黃師傅商量過之後,飯館裏並沒有上來就弄特別複雜的菜單。
飯館不能沒有主食,在黃師傅的建議之下,又去人才市場找回來了一個包餃子和擀麵條的麵案大姐。
這大姐幹活挺麻利,包餃子和擀麵條的手藝也沒有問題。
就是餃子餡和的不咋地,黃師傅嚐過了之後,還是把和餃子餡的任務交給了大程子。
因為餃子餡不歸大姐負責,所以她的基本工資隻有300塊錢。
又因為她不需要住宿,每天都要回自己家,所以多給她加了50塊錢交通補助。
考慮到工作的積極性,小建和大姐說好每賣出一份餃子,給大姐一塊錢提成,手擀麵也有5毛一碗的提成。
飯館主要是家常小炒為主,一共20道熱菜和6道涼菜以及4道砂鍋燉菜。
為了迎合某些領導的用餐需求,黃師傅還會不定期地提供幾道隱藏菜肴。
不過這幾道菜不固定,每天碰到什麼特殊食材就安排什麼。
飯館正式開業之前,提前進行了三天的試吃活動。
劉主任招呼學校裏的幾位領導也來品嚐了小店的出品。
不知道是心裏因素還是什麼其他原因,劉主任非說這個小館子有當年李大嫂飯館的家常味道。
張哥和藏哥也都帶朋友來吃了一桌,這些朋友一開始都給張哥和藏哥麵子,沒有指出一點問題,隻是不停地誇讚小店的味道不錯。
不過兩位大哥晚上回宿舍之後,都不同程度地把存在的問題告訴了小建。
要是一頓飯吃完啥問題沒有,那李小建可就虧大發啦。
飯館的名字是海濤給起的,本來小建對於海濤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老人家給自己弄出來一個風雅一點的名字。
沒想到這小子吭哧癟肚地想了好幾天,最後給起了一個“俺家小飯館”這麼一個俗到家的名字。
有的時候小建都懷疑這個海濤是不是有什麼奇遇,學習成績那麼好的一個人,卻總是幹出粗俗到底的事情,和他的文化水平根本畫不上等號。
經過幾天的試吃,隊伍基本上被鍛煉成形了。
到了飯口的時候,誰該幹什麼也都清楚。
但是畢竟那幾天客人不多,如果碰到桌數多的時候,應該還會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不過小建覺得也不能繼續等下去了,畢竟房租加上人員開支每個月都不少錢,隻能是通過實踐慢慢鍛煉。
正式開業那天搞的還挺熱鬧的,劉主任帶著幾位學校領導和學生會的代表來給小建捧了個場。
畢竟這個小飯館也屬於是學生自主創業項目,加上又幫學校解決了貧困生就業的問題,所以從形式上來說,學校還是給與了一定的扶持的。
隻不過小飯館開在學校外麵,如果能開在學校裏麵,那優勢就更加明顯了。
其他來捧場的可就是李小建身邊的這些兄弟們了,鞭炮放過之後,藏哥和朋友開了兩輛紅旗車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