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讀不如樂讀——培養女孩的學習興趣勝過催促寫作業(1 / 2)

建議1:少關注成績,告訴女孩學習不必太勤奮,反而能激發她的學習興趣

爸爸媽媽過分看重女孩的名次,看重考試分數,會給女孩造成一定的壓力,使她們喪失學習的興趣。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不要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不要強化“苦”,而要盡量消解“苦”。告訴女孩學習不必勤奮努力,隻要自己學會知識,並能夠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就已經很不錯了。爸爸媽媽要有種知足的心態,如此,女孩才會樂於學習。女孩隻有在快樂的心境下,大腦的潛能才能充分發揮,注意力才會高度集中,才會全身心沉浸在學習帶來的美好體驗中,這時的學習才有效。如果女孩總是想著學習之外的事,總想著要是考不好的話爸爸媽媽會多傷心,老師會多著急,自己在同學麵前又會多沒麵子。這樣,她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學習對她來說就是一種負擔。

偶爾女孩考試成績不太好,心情糟糕,爸爸媽媽也不要因為她沒考好就和她一起難過。這時爸爸媽媽要告訴她,“考得好不好沒什麼,你在某些方麵做得很好啊,比如畫畫就很出色,爸爸媽媽很知足……”爸爸媽媽對女孩的成績關注少,並且總是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女孩就會不知不覺地愛上學習。

建議2:爸爸媽媽要給女孩做個榜樣,在家裏營造學習氛圍

有些爸爸媽媽一邊搓著麻將,一邊催促女孩去學習。顯然,一個充滿麻將聲或電視聲的家裏根本就沒有任何學習的氛圍。身教勝於言傳,如果女孩未曾見過爸爸媽媽的學習身影,那麼爸爸媽媽勸導女孩學習時就會缺乏說服力。相反,如果女孩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在書桌旁讀書,那麼她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也開始喜歡上讀書學習。

雨涵的爸爸媽媽以前喜歡玩網絡遊戲。雨涵經常詢問爸爸媽媽:“能讓我玩會兒遊戲嗎,看上去有趣極了。”“學習去,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爸爸媽媽說。但雨涵還是偷偷玩遊戲。

後來老師告訴爸爸媽媽雨涵玩手機遊戲以至上課走神的事情,爸爸媽媽才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開始反省,戒掉遊戲,有模有樣地做起了“知識分子”。雨涵也跟著爸爸媽媽學,開始了認真讀書。僅僅一個月,雨涵發現讀書樂趣無窮,而遊戲不過是打發無聊罷了,沒有什麼意義。

建議3:引導女孩把興趣和知識相互融合,寓學於樂

爸爸媽媽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曆:對某事物充滿興趣,然後就會愛屋及烏,了解與此相關的更多事物。例如看了某熱播劇,緊接著想去看原文小說,甚至想看小說作者的其他作品。我們可以把這種體驗用來引導女孩愛上學習。蜜兒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參考:

蜜兒是初二學生了,寫了這麼多年的作文,仍舊對作文提不起興趣。每次提筆,都覺得心裏空空的,幹脆東拚西湊出一篇應付老師。老師對媽媽說了蜜兒的情況,媽媽想了想,就對蜜兒說:“你喜歡和閨蜜們分享快樂和憂傷,這我是知道的。為何不把自己的心事寫到日記中呢?”蜜兒聽了媽媽的話,開始每天利用業餘時間寫心情日記。兩個月後,蜜兒驚喜地發現,自己竟可以出口成章,提筆成文了,寫作文對於她來說變得簡單了。

建議1:少關注成績,告訴女孩學習不必太勤奮,反而能激發她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