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婉兒,青蓮和碧蘅沒有避開。
七人圍坐在廳堂中。
吃飯的時候,眾人也沒閑著,陳宣理和楊誌才,對封丘的現狀大佳稱讚。
“劉兄,在下是真沒想到,劉兄竟然將一個貧困的封丘縣,治理的這麼好。”
“是啊,封丘哪有受災的樣子,這比洛陽城周邊的各縣也不遑多讓啊。”
見識過了封丘的繁華,陳宣理和楊誌才當真對劉清明佩服的很。
封丘雖然不能和洛陽相比,也是個偏居一隅的小地方,但是卻很是舒坦過得。劉清明還有三個這麼漂亮的紅顏知己。
“當然了,碧蘅姐姐回來的時候,也很驚訝呢。”青蓮得意的說道,隻要一有人佩服劉清明,她比本人還開心。
現如今的封丘城,就差城牆了,隻要城牆建好,小小的一個縣城便是整個大隋朝絕對獨一無二的存在。
這些,可都是她清明哥的功勞。是他帶著百姓和官吏們,一點點將封丘從一個受災的貧困縣,變成現在人人不愁吃穿,不愁住行的。
百姓們對劉清明愛戴的很,她每次上街,不管去哪都能聽到百姓對劉清明的讚揚。
劉府上下,可都跟著沾光呢。
“楊兄,陳兄你們就別總是稱讚在下了。沒有你們說的那麼好。”劉清明笑笑,擺擺手示意兩人不要總稱讚他。
直播間裏,不少觀眾們也很得意。
這其中,可有不少是他們的功勞的。也就陳宣理和楊誌才來的早,等再過些天,城牆建好了,那才是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在下可不是恭維,當真很佩服。”陳宣理說道。
“難怪方兄寧願不參加科考,將一個貧困的封丘,治理的如此繁華,我等也想留在這裏呢。”楊誌才笑道。
“這個當然,兩位兄台千裏迢迢而來,當然要多住些時日。”劉清明說道。
“我們到是想,看看這次科考的結果吧。”
“是啊,這次科考恐怕我與楊兄又不見得能高中。”
提到科考,兩人頓時有些失落。
他們已經參加了好幾年了,年年考,年年不中。這次希望也不大,考完之後自己心裏就清楚結果如何,所以才出來散散心。
“楊兄陳兄無須氣餒,以兩位的才學,明經科不算困難。”方綏鶴安慰。
“聽天由命,朝中黑暗,我和楊兄這般出身,哪裏能爭得過世家子弟?”
“也不能這麼說嗎,清明哥不也考中了嗎?你們要有信心,一定會高中的。”青蓮說道,為兩人打氣。
陳宣理和楊誌才訕笑。
“我們若有劉兄這般文采,豈會犯愁?”
“是啊,諸位還不知道吧,自從劉兄離開洛陽城,到封丘上任以來,洛陽城中的文人才子們,對劉兄可是思念的緊。清雅閣,更是常聚滿了人,對劉清明的詩作整理探討。這個碧蘅姑娘應該有聽聞吧?”
沒想到兩人說著說著,突然轉到她身上來,聽到陳宣理問起,碧蘅頓時神色略顯慌張,臉色瞬間紅的跟晚霞似的,做在一旁微微點頭來回應陳宣理的問話。
她回洛陽的時候,也去過清雅閣,不為別的。就是想劉清明,不知道他過得可好,公務可還繁忙。
又不好總寫信詢問,也無法立刻就回來,隻能去劉清明經常去的地方,帶過的地方睹物思人!
那段時間,清雅閣確實成了賽詩會,洛陽城中的才子文人們,天天聚在一起,回憶劉清明作過的詩作,整理出來一首,便當成寶似的,一群人聚在一起鑒賞學習。
“隨手胡謅,難登大雅之堂,陳兄,楊兄就不要提這事了,當時年輕氣盛多喝了兩杯就忘了禮節,讓諸位見笑了。”劉清明訕笑。
提起清雅閣,溫婉兒也不禁回想起當初劉清明一邊喝酒,一邊一首接著一首作詩的場景。也就是那個時候,她喜歡上了劉清明,更是大膽的追上。這一決定,便影響了自己很多,要不是如此她現在還在清雅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