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社會,任何事情都講求速度。人們很容易認為能夠立刻解答問題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都納入考慮範圍的話,肯定有很多問題是無法立刻解答的。
而實際站上教學第一線以後,我發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孩子們在答題時向來被要求速度,所以大家越來越不習慣思考了。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我認為比起快速作答,深思熟慮更值得獲得鼓勵。
我有一位朋友T君,當年以“築駒(築波大學附屬駒場高等學校)有史以來最頂尖的天才”之稱進入東大。我和他相識於東大歌劇團,一年級的時候共同擔任該社團的公關的職務。這位T君在我和他共同執行社團工作的過程中,真的非常“深思熟慮”。比如說,當我們要給各大學寄明信片通知演奏會的消息時,我隻會直接提議:
“反正隻要有可能會來的,我們就全部都寄不就好了嗎?”
但他卻會針對每一所學校,仔細思考每張明信片的郵資是否真的能發揮相應的效果:
“這所大學雖然有名為歌劇團的社團,但實際上卻是玩音樂劇的......”
因此,我原本以為可以在五分鍾內解決的事情,卻花了將近一個小時才完成,不過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益。而且因為我們已經將資料整理在當時尚未普及的電子表格軟件內,所以從第二次開始,我們倆甚至不需要碰麵就可以迅速完成作業。妄下定論與數學力恰好是相對的,必要時花點兒時間耐心思考,是培養數學邏輯思維的重要方式。
接下來,我們繼續看第三點“能夠快速解答數學謎題的能力”吧。全日本最優秀的數學教師之一的安田亨老師,在《東大數學多拿一分的方法:理科篇》一書中提到:
“頭腦能夠放入數學性事實的容量大小,是‘數學好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優秀的人腦中都有‘抽屜’,可以整齊地排列順序,即使情況稍微複雜也不至於造成混亂。數學性的一步,步伐是很大的,但不擅長數學的人,容量通常很小,因此習慣一味地把眼前的事物化為公式,無視整體,隻計算眼前的問題。”
這和我在教授數學時實際感受到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
一般來說,擅長數學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能力,稱作“邏輯性的勇氣”。即使站在看不見終點的入口,也有勇氣朝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前進。反之,不擅長數學的人隻要站在看不見終點的入口,就很容易怯懦地認為“我恐怕做不到”而選擇放棄。
舉例來說,擅長數學的人在操作一台無法靠直覺理解的機器時,會靠著說明書徹底了解其功能;而不擅長數學的人大多下意識地排斥沒有說明書就無法理解的機器,寧可選擇像是iPhone或iPad等產品。當然,擁有優秀的直覺能力是一件很棒的事,能夠迅速掌握別人需要花時間才能理解的事情,是一項不得了的才能。而且iPhone和iPad能夠廣受全世界歡迎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它在操作上的直覺性,不過這卻與數學所追求的目標完全相反。
在現在這個信息化社會,任何事情都講求速度。人們很容易認為能夠立刻解答問題的人就是“聰明”的人。不過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可能性都納入考慮範圍的話,肯定有很多問題是無法立刻解答的。
而實際站上教學第一線以後,我發現,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孩子們在答題時向來被要求速度,所以大家越來越不習慣思考了。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我認為比起快速作答,深思熟慮更值得獲得鼓勵。
我有一位朋友T君,當年以“築駒(築波大學附屬駒場高等學校)有史以來最頂尖的天才”之稱進入東大。我和他相識於東大歌劇團,一年級的時候共同擔任該社團的公關的職務。這位T君在我和他共同執行社團工作的過程中,真的非常“深思熟慮”。比如說,當我們要給各大學寄明信片通知演奏會的消息時,我隻會直接提議:
“反正隻要有可能會來的,我們就全部都寄不就好了嗎?”
但他卻會針對每一所學校,仔細思考每張明信片的郵資是否真的能發揮相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