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天四月
學生錢德洪謹拜寫於蘄春崇正書院
【度陰山曰】
這是錢德洪為《傳習錄》所寫的跋,所謂“跋”就是後序,對序言的一種補充。在王陽明所有弟子中,錢德洪最看重《傳習錄》。當然,凡是學陽明學的人,《傳習錄》是必讀書。
錢德洪說,在整理王陽明的遺作時,將一些重複的語錄刪掉了。但我以為,刪得還不夠。《傳習錄》中各段落重複的很多,“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知行合一”“致良知”“良知”“格物”“萬物一體”等概念,車軲轆話連篇。當然,這也可能是王陽明的弟子問得太多,王先生因材施教的原因。
同時也證明了一件事,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概念,其實隻在說明一個概念,那就是“良知”。
王陽明從1508年龍場悟道到1527年提出四句教,二十年時間,他提出的各種概念、理論恐怕連他自己都忘了,他試圖找出一個概念讓人快速理解他的學說,最後,他提出“致良知”。其實,致良知和良知本就是一回事,就如“知”“行”是一回事。隻不過,有人良知不明不肯致,非要加上個“致”不可。
王陽明先生的心學簡易明快,很容易上腦,但不容易上心,更不容易上手,知行合一的問題,始終是人類的大問題,這更顯其學說之偉大。
我們今天學習王陽明,而不是別人,就因為他有事功,立言立功並駕齊驅,可謂是知行合一的完美呈現。
《傳習錄》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王陽明建立事功的法門就在這裏。不過,特別要小心的是,找到法門後立即出門,拋開《傳習錄》,去實踐中行動,去事上練,去致良知,這才算是真正懂了陽明學。
正如錢德洪所說,我希望閱讀者能夠不僅從知識見解上看待先生的學問,而要以切身體悟來把握。如何才算是“以切身體悟來把握”呢?
就是要以《傳習錄》中的心學思想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開始時,你可能是有意識的,天長日久,你就會形成慣性,最後成為本能。因為《傳習錄》中所講述的一切思想,都在我們每個人心中,不須外求,隻要把它喚醒即可。
倘若做不到這點,你把《傳習錄》倒背如流,也是毛用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