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才藝雙馨(1 / 2)

“第十道叫鑒賞雙色,喜聞幽香。現在請各位嘉賓像我這樣。用左手托著品茗杯,右手將聞香杯輕輕提起,放在手心慢慢轉動,聞取杯底的留香。喜聞幽香,是武夷品茶中的頭一聞。第一聞,是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現在請大家觀察杯中的茶湯,看它是否呈清亮豔麗的琥珀色呢。這正是優質的武夷岩茶所特有的湯色。”

“第十一道叫三龍護鼎,初品奇茗。現在,我教大家一個端杯子的拿法。即用食指、拇指夾杯、中指托住杯底。女士可翹起蘭花指。男士則收攏。這樣拿杯即穩妥又高雅。初品奇茗就是請各位嘉賓品飲第一杯武夷岩茶。品的時候應小口細啜,吸氣打滾的喝,像我這樣。茶湯入口後不要馬上咽下,而應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讓茶湯與口腔中各部分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全唐詩·題武夷》中寫道:‘隻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瑟鼓幾時回’。流霞原是寓酒,但在斟武夷岩茶時,茶湯清亮豔麗恰似流霞在杯中晃動,所以我們借用流霞來讚美武夷岩茶的湯色。宋代大文豪範仲淹有詩雲:‘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就是請各位嘉賓第二次聞香。請各位嘉賓再次將聞香杯輕輕提起,聞取杯底留香。請大家仔細聞,細品那清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的美稱。‘二品雲腴’即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是茶的滋味,看茶湯過口入喉是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回腸。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來用來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表示斟第三道茶。蕩氣回腸是第三次聞香。品武夷岩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用鼻子聞,而是用口大口的吸入茶香,然後像抽香煙一樣,從鼻腔呼出,這樣可以全身心地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征。茶人們稱這種聞香方法為蕩氣回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鑒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岩韻。含英咀華是指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岩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就好像嘴裏含著小花一樣慢慢咀嚼,細細回味,隻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無比美妙的岩韻。”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古人說的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正如喝了三杯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咽下,而應當像含英咀華那樣慢慢玩味。咽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你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遊龍戲水。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的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看一看壺中的茶還能泡到第幾道。遊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經多次衝泡後充分舒展的茶葉葉片,行話講:‘看葉底’武夷岩茶屬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稱為‘綠葉鑲紅邊’。在茶藝表演中,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水中玩水,故名‘遊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我的茶藝表演到這裏就結束了,現在就讓我借手中的這杯祝福茶,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都能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希望你們能成為葉嘉永恒的朋友。感謝大家的觀賞。”

“這個人,我要了!這個人,我要了!”韓寶來讚不絕口。看葉嘉把十八道茶藝一道道演繹完,簡直禦劍飛行像是從仙境中遊覽了一番。

“韓主任,你是要葉老師的人,還是要葉老師的心啊。”鮑熙照董事長看韓寶來神彩煥發,他才敢出言相戲。

“鮑董,我跟你借葉老師一用,毫發無損地還給你。我接了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市每年組團參的高交會年年铩羽而歸。今年,我奉命重新打造,這是我的第一著棋,我請葉老師給我培訓瀟湘小姐的茶藝,我不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我就不相信。當然,你的詞要改改,不能用人家的。要用我們本地的瑤山雲霧銀毛尖。詞我請大作家去采風,去現編,一定要搞出品味來。”韓寶來顯得相當激動。

“韓主任,於我有什麼好處啊?”葉嘉真不識抬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