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6因禍得福(1 / 2)

荊州可是湖北省第四大城市,著名的南方古都,還是一個教育之城,人才庫資源僅次於武漢,還是一個“宰相之城”,從古至今出了三百六十位宰相。荊州境內的長江河段,稱作荊江,長江水浩浩蕩蕩從青藏高原的三江源頭奔來,水道相對狹窄,到達荊州水麵豁然開闊。荊江原長404千米,後來縮短為331千米,寬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河道呈西北、東南向,習慣上以藕池口為界,分為上荊江和下荊江。

上荊江長164千米,河道蜿蜒曲折並呈周期性展寬,河彎曲折率“ZW”大。水道分歧,汊江發育,心灘和江心洲較多,在荊江18處江心洲中,上荊江即占16處,因而水流分散,具有分汊型河床特色,濱江的枝江縣名即源於此。

下荊江江流蜿蜓曲折,河道長度為240千米,而直線距離隻有80千米,江流在這裏繞了16個大彎,有“九曲回腸”之稱。

荊江以北是古雲夢大澤範圍,以南是洞庭湖,地勢低窪,長江帶來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積。東晉時代開始築堤防水,圍墾雲夢大澤,至明代形成北岸荊江大堤。由於泥沙不斷沉積,河床已高出兩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靠180多公裏的荊江大堤保衛富饒的江漢平原。

由於泥沙的淤墊,荊江河床不斷抬高,甚至連枯水季節也高於北岸地麵,大水時,在荊州的樓房上眺望江麵的船舶,仿佛從屋頂上駛過一般,成為有名的“懸河”。垸田的發展,穴口的堵塞,大量湖泊的湮廢,使荊江分洪、畜洪能力大為降低,當洪水超過荊江宣泄能力後,荊江大堤不可避免地發生潰決。

武漢防汛抗旱總局局長徐世績詳細地講述了荊江大堤潰堤之處:“由於長達半月的暴雨,等於內堤暴雨衝刷,外堤長江波濤衝擊,兩麵夾擊。決堤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我總結有五方麵原因:一是落差。長江分為三段,上遊、中遊、下遊,其中從上遊到中遊的落差很大,大概三四多米,而從中遊到下遊落差很小了。而荊江就處於從中上遊,所以水勢浩大;二是地形。荊江九曲回腸,蜿蜒曲折,而且狹窄;三是地貌。目前已經形成懸河,所以極易泛濫;三是在夏秋季節,雨帶在長江地帶南北來回移動(先向北,再往南),而長江的支流眾多;四是南北的支流在荊江的上下遊同時大量湧入長江(比如川江,資江,漢江),導致荊江處水流堵塞,從而加劇了水勢蔓延;五是人為原因。上遊植被被破壞,加重水土流失,中遊圍湖造田,使湖泊麵積減小,使河流調蓄能力減弱。你們看崩堤這個位置,蜿蜒型河道在水流的作用下,河彎的凹岸不斷崩坍,河彎變得更加彎曲。‘一彎彎,彎彎變’,河道向下遊蠕動,河長逐漸增長;河彎繼續自由發展就形成幾乎對穿的河環,河環狹窄處一旦被洪水衝穿,便發生自然裁彎,河長就迅即縮短。如此周而複始,交替出現,河床就很難穩定下來。據統計,下荊江自二十世紀處以來來,曾發生過十餘起自然裁彎。自然裁彎發生後,江水從河曲頸部通過,成為新河,老河道上下口門淤塞,形成牛軛湖。下荊江兩岸分布了許多牛軛湖,如尺八口、月亮湖、大公湖、西湖、沙灘子等。崩岸就從拐彎處發生,咆哮的江水已經劈開十米寬的口子。”

湖北省省委書記張宏民說:“長江發大水有偶然因素,氣象台分析,雨帶沒有及時北上,而是停留在長江上,導致長江全流域進入雨季。人為原因:上遊植被被破壞,加重水土流失,中遊圍湖造田,使湖泊麵積減小,使河流調蓄能力減弱。所以,萬裏長江險在荊江由於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泄不暢,故極易潰堤成災,有‘萬裏長江,險在荊江’之說。由於荊江北岸的荊江大堤的保護範圍有1萬8千平方公裏、800多萬人口以及武漢、荊州、沙市等重要城市、江漢油田和京廣線,因此,中國把荊江大堤定為確保堤段。一旦荊江大堤發生不測,將給人民帶來不可量的損失。”

韓寶來眉頭緊鎖,聽罷分析,陰鷙著眼看著在座的專家:“現在你們有哪些方案可以保護江漢平原,保住大武漢、古城荊州、新興城市沙市、江漢油田和京廣線?”

中科院水利專家崔宗浩說:“過去啊,治江原是國家大事,采用蓄、攔、疏及抗四策中,各段以堤防攔為主。長江荊江段力求堤固,堤麵臨水麵,宜打鋼板鋼樁,背麵宜石砌,以策萬全。”

“是啊,嶽陽華容決口,一個晚上就搞定了,就是采用打鋼板鋼樁,背麵宜石砌之法。那就調集力量動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