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權柄 第七節 樂極(1 / 2)

13世紀初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草原諸部落,建立蒙古國。[800]成吉思汗親率大軍,經伊犁河穀,出征中亞,在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之後,將包括伊犁在內的西域中亞等廣闊地區分封給二兒子察合台,曆史上有名的察合台汗國建立起來。元朝正式建立之後中央朝廷一直重視伊犁地區重要地位,到元末明初的別失八裏汗國,王都即設於今伊寧境內,伊犁逐漸成為西域的政治中心。

明朝時期,進入新疆地區的厄魯特(瓦刺)四部:準噶爾、和碩特、土爾扈特、杜爾伯特逐漸強大,尤其是準噶爾部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逐漸取得統治地位“以伊犁為會宗之地”,同時在沙俄勢力的支持之下,開始了分裂活動。為了祖國統一,清朝政府康熙年間,自對準噶爾部分裂勢力先後進行了多次征戰,到1755年清乾隆皇帝在格登山之役之後,一舉消滅了瓦爾齊為首的叛軍勢力,平定了整個西域,以及中亞部分地區維護了國家統一。

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統製,清政府於1762年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新疆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和巴爾喀什湖、帕米爾諸地。加強對駐防城鎮及歸附清朝的中亞和哈薩克各部的管理。又在伊犁將軍統轄區域大規模開發建設,其中著名的有修建了“伊犁九城”,以惠遠城為伊犁將軍駐地。

但是在清朝後期,因為沙俄勢力不斷侵略蠶食,加上清朝政府腐敗無能,西北地區開始混亂,又通過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大片領土被沙俄割裂出去,成為了國殤,至今為國人痛心。

得到西北戰事的消息,吳仁義馬上派信使回到西域地區,明確各路將領,對於侵擾內地的叛軍給予狠狠打擊,並在關鍵地區設置永久性防禦體係,保證轄區的安定統一。【閱讀本書最新章節,請搜索800】

回頭再說前鋒已經進入伊利河穀地段的劉淵所部,在遭到突襲之後,馬上發出警報,並開始了英勇反擊,隻可惜因為部隊太過分散,等主力趕到,匈奴兵已經將官軍擊潰,並進行了大規模掠搶之後,隨之遠遁。

看著一片狼藉,死傷遍地的慘劇,劉淵怒氣衝衝發出命令:馬上回報西域都督府,請示嚴大將軍,自己將率領兩萬馬上集結起來的騎兵精銳,追擊敵軍,一定將這些混蛋斬殺殆盡。

兵貴神速的道理劉源還是清楚的,但是在沒有得到大將軍批準之前,自己可不能擅自動兵越境殺敵,隻好收攏部隊,在周邊地區展開清剿和安撫活動,直到三天之後,已經將征西大將軍府遷到敦煌的嚴大將軍終於同意他的請求,並給他派來了一支精幹隊伍:龍衛第三營。

已經等得心焦的劉淵大喜過望,馬上整軍出發,隻用了兩天時間就在沿途居民引導下,追尋著匈奴騎兵的退路,跨過了阿勒山口,進入了科布多河穀穀地,經過短暫休整之後,順著河穀向東南方向展開了強行軍,一路上因為傷病等減員很多,等翻過阿勒泰山山口之後,已經掉隊和損傷將近三千人,劉淵任命了就地駐守的軍官,並給他們留足口糧,和部分醫藥,依舊指揮大軍追擊敵人,一刻也不停留。

再說胡淵占領匈奴老營之後,一方麵安撫民眾,一方麵派出警騎四外搜索敵蹤,又在匈奴故地,尤其是老營,也就是其王庭四周開始了大規模建設,借著地勢,修築了足有三米多高的石頭圍牆,然後在城牆之外又支起了帳幕,以作偽裝。之後,城內開始修築道路,架設石木結構的大屋,供士兵和百姓居住。

又派出專門兵士,在河穀僻靜之地,修築了圍欄,作為畜禽的養殖之地,但是為了迷惑敵人,並沒有在老營四外進行大規模生產活動,主要是在險要之地,建設一些比較隱蔽的工事,秘密派駐了部分外圍官兵而已。不到一月時間,整個原匈奴王庭,已經暗地裏大大變化,明麵上卻是依舊如昔,難辨真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