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河山(三)(1 / 2)

第七章 河山(三)

“這座寺院,最早建於南朝梁代,名鐵佛寺。”合肥鄉老陪著莫敵等人走在教弩台的參天古樹之中,指著有三分破敗的主體建築,一位頗具文人風度的儒雅長者介紹說:“此次炮擊,貴軍很小心的避開了古跡和建築,讓大雄寶殿免受雷炮之災,實是合肥之幸,之前日軍占領合肥時散落四方的浮屠僧人已經返回寺院,正在收拾大殿,準備為貴軍在這次作戰中戰死的烈士做一次龐大的法事,以表達他們對貴軍義舉的謝意。”

“哦!如此甚好,和尚們有心了!既如此,我們先去給菩薩道個謝吧!”莫敵說:“我們這次在合肥作戰,從五月下旬以來,一共與日軍交手五次,經統計,殲滅日軍二千餘人,我軍傷四十七人,死三十八人,其中部分已經埋在板橋河邊,隻有昨天晚上犧牲的十一個人還要送往板橋河邊安葬,就請寺院的和尚一並『操』心了。”莫敵稱僧人為和尚,並沒有稱為大師或者師傅,卻讓合肥的鄉老們高看了一線。在世俗中,凡人喜歡稱僧人為大師表示穩重,直呼和尚則有不尊之意,其實,在梵語中,和尚本是一個尊稱,就是“師”的意思,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為和尚。莫敵直接稱呼和尚,正好說明他是懂佛的。

“旅座,合肥鄉老已經湊出了三十八副壽材,還派出仵作人員前往板橋河邊重新裝殮,並在北辰橋外另選吉地設一公墓安葬。”蔣春陽輕聲對莫敵說:“弟兄們都十分感謝合肥鄉老,認為為了這麼仁義的百姓,死也死得值了!”

莫敵連忙轉過身向鄉老們鞠躬道謝,慌得鄉老們回禮不迭。

走到寺院前,迎麵三個大字:“明教寺”。莫敵問道:“明教?這個寺院信奉的不是佛教嗎?”

“是佛教,中途曾經改奉過摩尼教的那個明教,後來又改回了佛教。”一連靳同軒回答說:“南朝梁時的鐵佛寺到隋末就荒廢了,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其實更多的樓台都被淹沒在曆史中。初唐之時,摩尼教傳入我國回疆,再傳入漠北回紇,並於該地盛行。唐代宗大曆三年,應回紇之請,於江淮等地建立摩尼寺。當時在此地掘得鐵佛一尊,廬州刺史裴絹上奏朝廷,準奏重建,定名為明教院。”

“嗬嗬,同軒還知道摩尼教,不錯不錯!”莫敵笑道:“那是一個奇特的宗教,結合了古代波斯的祆教教義及基督教、佛教思想,綜合而成。在唐武宗會昌滅佛時,摩尼教亦遭嚴重打擊,轉為秘密宗教,並吸收道教理論及民間信仰,相信黑暗就要過去,光明即將來臨,從而改稱明教。崇善光明崇善變革,因此敢惹事敢造反,據說朱元章的明朝,就是由明教教徒建立,因此國號為大明。怎麼?他們也做法事?宣揚輪回?”

“將軍且聽我解釋,此明教非彼明教。此明教為彰明教義之意,非為當年的摩尼教。”當地的鄉老連忙解釋說:“此寺曆經千年,迭經興廢,明朝的明教寺在清鹹豐三年毀於戰火。同治初年,長『毛』大將袁宏謨兵敗之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於紫蓬山西廬寺慨然出家,經多年苦行募化,終於在光緒十一年重建寺院,有了今天的規模。可惜,去年冬天,日軍飛機轟炸合肥,部分建築被炸毀,前些時候,日軍炮轟徐源泉時又讓教弩台有所損傷,竟然有了破敗之意。此次貴軍攻城,能盡力避護,實在讓人感動。杓之將軍已經在莊園裏備下了盛宴,要老朽請各位將軍在遊完教弩台後,移步赴宴,還請各位賞臉。”

“杓之將軍?那是哪位高人?”莫敵問,他是真不知道在合肥這個地方,除了包青天還有什麼高人。

“就是袁鬥樞將軍。”靳同軒回答道:“也就是剛才說的長『毛』大將袁宏謨的嫡孫子,武昌舉義時,他為合肥團練,率兵附義,次年,出任中華民國南京『政府』步兵第十五師第30旅旅長,授陸軍少將加中將銜。如今賦閑在家。”

“杓之將軍有心了,莫敵敢不從命!”莫敵拱了拱手,算是先行謝過。

進了大雄寶殿後,莫敵點上九柱香,依盡禮數,叩謝佛門弟子為犧牲兄弟所做的善事,並手題一字,曰:大放光明。筆力雄勁,飽含滄桑,深得同行者盛讚。

離開大雄寶殿後,在聽鬆閣屋上井處逗留少許,當有人指著鬆柏下的躺椅,告訴莫敵,這是阪井德太郎最後靜坐時,莫敵笑道:“沒有想到,這個倭寇也是個雅人!可惜他不會審時度勢,不知時過境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