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安慶(五十)(1 / 2)

第十章 安慶(五十)

軍中不能一日無主,二十一集團軍隻好把集團軍副司令張義純再調回麻埠,兼管四十八軍事務。作為一位閑散人員,四十八軍所有的調動事宜,莫敵隻是觀望而已,認為與自己無關。一身輕鬆回到在麻埠租賃的小院落,還真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意。

莫敵沒有想到,二十一集團軍副司令張義純大人回到麻埠,第一件事竟然找到了他,令莫敵很是受寵若驚。張大人的命令很簡單:以莫敵為首,組成一個四十八軍戰地觀察團,前往平漢路視察。在不遠處的平漢路,在宜棗地區,一場大戰已經拉開了序幕。

莫敵的身份仍然是四十八軍的情報處長,與他同往的,少不了無名無實的靳同軒,此外就是軍政治部主任韋永成和一天到晚無所事事的李柏成,軍參謀部和176師138師政治部參謀部都派出了人員,由覃國升擔任警衛連長,全權負責這支小觀察團的出行安全。

進入1940年,希特勒以閃電戰襲擊北歐,一舉成功。此舉使日本軍閥深受刺激,聯想上一年在在中國戰場的無所作為,也想要有一番行動,讓歐美列強不至於忘記大日本帝國的存在。當然,第五戰區對華中日軍大本營武漢威脅極大,也是日軍開始策劃棗宜會戰的直接原因。

為了達到作戰目的,日軍華中方麵軍進行了不小的調整,首先是岡村寧次調離,第十一集團軍司令由園部和一郎擔任。陸軍中將園部和一郎五十七歲,熊本人,1904年10月畢業陸軍軍官學校16期。與岡村寧次、土肥原賢二、板垣征四郎、安藤利吉等為同班同學。1913年11月,陸軍大學25期軍刀組畢業,1936年4月晉升陸軍中將,擔任第七師團師團長, 1940年3月,擔任第十一軍司令官。

新官上任,激情無限,園部和一郎立即針對華中戰場,製訂了宜棗地區《會戰指導方策》,作戰目的是:“擬在雨季到來之前,在漢水兩岸地區第五戰區的主力擊敗,通過作戰的勝利,進一步削弱蔣軍,並為推動對華政治、謀略的進展作出貢獻。”其會戰指導方針是:“在最短期間內作好準備,大概在5月上旬開始攻勢。首先在白河以南捕捉漢水左岸之敵,接著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該河右岸之敵核心部隊。”4月10日,日大本營以“大陸命”第426號命令批準“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為完成目前任務,可在5、6月間在華中、華南方麵實施一次超越既定作戰地區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認為,中國第五戰區包圍著武漢的部隊約有50個師,其主力部署於鄂西北的漢水兩岸地區,進攻宜昌,可給第五戰區以沉重打擊。而且,宜昌又是進入四川的門戶,距中國戰時軍事、政治領導中樞重慶隻有480公裏,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攻克宜昌,可給重慶及西南大後方以巨大威脅,有利於推進政治謀略。但攻克宜昌後是否保持對宜昌的長期占領,大本營並未作出決定。

為求達成上述任務,第十一集團軍決心將其所屬7個師團、4個旅團88個大隊盡量調用。7個師團分別為第3、第46、第40、第33、第34、第13、第39師團, 4個旅團為第14旅團、第18旅團、臨時混成第101旅團及野戰重炮兵第6旅團。其中4個師團和1個旅團在江南,3個師團和2個旅團及重炮兵旅團在江北。各以小部兵力留置現地擔任守備,盡可能多抽出主力投入進攻作戰。“中國派遣軍”也從長江下遊第13軍所屬的第15、第22師團各抽調1個支隊共7個大隊配屬給第11軍。此外,還有第3飛行團、海軍“中國方麵艦隊”第1遣華艦隊及第2聯合航空隊協同作戰。參戰兵力近11萬人。

“往北打通平漢線,往南打通粵漢線,是日軍最大的夢想,隻有打通了這兩條線,並在鐵路沿線建立牢固的管理體係,日軍才算是在華中站住了腳跟。”莫敵打開地圖,對靳同軒說:“去年在隨州棗陽一帶,日軍曾經進行了一次進攻,被第五戰區采取誘敵深入,迂回夾擊之計打回,之後又在長沙一帶進攻,試圖打通粵漢線,與華南的安藤利吉會師。可惜先敗於長沙的薛嶽將軍,後又因為桂南作戰失去了廣東的大好優勢,打了一年,除了占領了南寧和廣東西部沿海的部分區域外,可以說,並無太多的建樹,今年,他們還是老一套,北打平漢線,南打粵漢線,沒有新意。”

靳同軒笑著說:“打仗,隻講究目的,可不會去講究什麼新意舊意。我倒是認為,日軍大本營把岡村寧次調回大本營很有新意。今年上半年,日軍大本營的工作重點是策劃汪精衛另立中央,大本營總參謀部的作戰方針是限製擴大作戰地域,以汪精衛為誘餌,利誘中國軍事勢力放下武器。岡村寧次對此大為不滿,認為板垣征四郎的誘降完全不會有任何作用,他公然上書說:敵軍抗日勢力之中樞既不在於中國之四億民眾,亦不在於『政府』要人之意誌,更不在於包括若幹地方雜牌軍在內之200萬抗日敵軍,而隻在於以蔣介石為中心、以黃埔軍官學校係統的青年軍官為主體的中央直係軍隊的抗日意誌。隻要該軍存在,迅速和平解決有如緣木求魚。他在去年,北打湯恩伯,南打關麟征,就是明證。今年,他還要求大舉增兵,想繼續他的戰略,與日本大本營的作戰方針產生了激烈衝突,因此才被調離前線,回日本當軍事參議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