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三十八)(1 / 2)

第十一章 野補(三十八)

一日三別,均為小別,此地名叫大別山,卻無人願意大別。

先是與羅田的父老鄉親告別,莫敵部秋毫無犯,與當地鄉親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從平湖弄回來的日軍鋼盔和日式飯盒,成了給當地鄉親的厚禮。再是與瘦猴告別,此去烽煙萬裏,更是各道珍重。第三次是走到英山板橋後,與伍廷煥率領的師部直屬營告別。伍廷煥率領的師部直屬營在板橋分路,向北返回深溝鋪歸建,莫敵則率領176師野補團繼續東行。到達今天的目的地三門河時,已經是月上東山。算了算,今天走了足足一百華裏,紮紮實實走了十一個小時,兩頭見月光。到達三門河時,莫敵笑著問靳同軒,累不累,靳同軒苦笑著說,相當夠癮,雖然不怕走路,但是這樣的強行軍也絕不輕鬆。

仍然留下鍾鼎鼐第二營在三門河駐紮,第二天,餘部繼續東歸,還有兩天路程,按照莫敵的說法,時間都花在路上了。靳同軒說,必須盡快修通英山到嶽西的公路,這樣就不至於每天磨鞋底,這條路走了三次,一雙日式大皮鞋快見底。莫敵笑著說,這條路可不能修好,這是抵禦西邊過來的日軍的天然屏障,抗戰以來,嶽西沒有經受戰火,得益於此路多多。靳同軒大笑,這樣也說得過去。

豈止是說得過去,是很有道理,如果沒有地利的優勢,171師不可能拿下68聯隊,如果沒有地利優勢,172師更不可能擋住60聯隊的進攻。滴水崖的戰鬥,以171師的主動退卻終告一段落,日軍兩個步兵大隊殘部含傷員僅400餘人,從滴水崖山穀裏走出,又被複雜的山路所困,再加上沒有糧食補給,可謂生不如死。在莫敵到達嶽西的同時,日軍68聯隊僅存的代表也才走出了康王寨,400餘人的日軍隊伍,被黃春庭率部零打碎敲,最後止剩下不到三十人,康王寨戰役全部收官。

坐進嶽西野補團指揮部的莫敵還沒有喝完一杯茶,就收到了集團軍的通報,莫樹傑八十四軍擬從隨縣移往商城,負責皖西豫南的防務,填補第七軍戰後兵力不足、皖西空虛之勢。劉和鼎三十九軍也將在年末移防麻城滕家堡,羅田英山均納入三十九軍管轄範圍。待三十九軍到位,鍾鼎鼐部即可退回嶽西。

這樣一來,皖西地區雲集了四個軍,可謂實力雄厚,立煌固若金湯。

唯有靳同軒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十一集團軍這兩個軍,都是在棗宜大戰中損失重大的部隊,來到皖西,與其說是協防,不如說是來調養。雖然說在立煌西邊多了一些兵力,但是也給安徽省『政府』增添了不少的負擔。目前的狀況並不樂觀,在皖東地區,大量的農村被新編第四軍控製,通過土地改革和減租減息,糧食大多成了新編第四軍的軍糧,當地的民眾也成了赤黨組織的外圍。皖西大山,糧食生產本就不如皖東平原,再增加軍隊,壓力陡增。

沒有足夠的糧食,沒有足夠的兵源,想在短時間內恢複兩個軍的戰鬥力,談何容易!莫敵再一次被靳同軒的養兵理論震得體無完膚,過去自己從來不考慮這些,隻是想通過作戰劫掠,讓自己的部屬有了額外的收入,有了獎賞,讓家裏人過上好日子就已經達到目的,自從靳同軒來到了自己身邊之後,思維有了跳躍『性』的發展,開始有了整體的意識,軍事與經濟與政治密不可分的聯係。

“隻要八十四軍到位,立煌的防務全部交給八十四軍,第七軍不會再放在立煌,如果我估計不錯,會進入壽縣、蚌埠、定遠、明光一帶,把新四軍在該區域的影響驅除,把之前屬於新四軍的糧食搶回來。我們四十八軍,也會承擔起相應的工作,如果不是138師去往無為含山一帶,就會是我們176師調往那一帶,把新四軍趕往蘇北,獲得當地的糧食作為補給。”靳同軒說:“這種事,最好是讓138師去,我們就呆在安慶一帶跟日軍作戰好了,我實在很厭倦無聊的窩裏鬥。”

莫敵點點頭,告訴靳同軒,即使讓176師去皖東,我們野補團也盡量做我們自己的,不去打內戰。靳同軒笑了,莫敵說得到肯定做得到。

羅衛走進來,告訴莫敵,李品和主任已經把酒菜準備妥當,請團座大人和參座大人入席。

莫敵不在這些天,羅衛把野補團團部夥房和縣『政府』食堂合二為一,不是為了省事,是因為人數急劇減少,江縣長進行的改革,受到了當地部分民眾激烈的對抗,特別是一些賴皮的痞子,平時好吃懶做,又受了一些平均主義思想影響,認為白吃白用不幹活就是革命,誰不讓他白吃白用就要鬥爭誰,革命勝利就是痞子當權。江承量縣長大怒,過去這些痞子敢胡鬧,主要是有赤軍為他們撐腰,赤軍走了後,他們收斂了一些,因為沒有人手,也隻能對他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野補國正式進駐了嶽西,帳下有了人,手裏有了槍,就不能再容忍痞子們的為非作歹。一下子抓了四十多人,放在衙前一帶修公路,每天不做完事不給飯吃,做多吃多,做少吃少,不做餓死算是自找。由於管理人員不足,隻好把縣府食堂的工作人員派了下去搞監督。隻是這一來,縣長們、主任們的吃飯成了問題,幹脆來野補團團部搭夥。這一搭夥有好處,縣長老爺們夥食好,物資相對豐富,把野補團的夥食也提升了不隻一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