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四十一)
小董日軍,在上一次被包餃子一般包在小學堂中被一掃而光之後,改變了防禦方式,把部份守軍分出,在西北不遠處的約兩公裏遠的小山坡高地上弄了一個偏營,目的很簡單,與小學校的主營形成奇正互補。雖然人數並沒有增加,但是起碼也不會被人再輕易一網打盡。
陳正信對日軍的這個布置非常滿意,他決定先攻打這個小高地,截擊從小學校中增援的日軍,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小學校的日軍向欽州求援,還要注意進攻力度,別一下子打下小董,讓175師打不成埋伏。
黃鶴齡老成持重,認為北麵的日軍增援也不能不防,如果邕寧方向的日軍兼程南下,也能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既然小董不需要太多的進攻力量,不如把新19師的主力布在北麵,如果邕寧方麵的日軍來援,也能打個埋伏,得點便宜。
周祖晃大笑,認為非常正確,把新19師的陽麗天56團分出與陳正信配合進攻小董,其餘部隊到北邊設防設伏。陽麗天的56團之前有進攻小董的經驗,這回加上陳正信團,更是成功係數巨大。
今天不是物資運送日,小董的日軍都龜縮在據點裏。守衛小董的是台灣誌願兵旅團的一個步兵大隊,這夥穿著日軍服裝的大多是台灣本土人,有一些竟然還能說上一口不怎麼連貫的粵語,但是也足以與小董當地人交流,他們在運送的物資中,克扣了一些生活物資,比如軍裝飯盒刺刀等,與當地的村民交易,換取一些當地的小吃和肉類,有些甚至會變成錢,落到士兵的口袋中。他們與當地居民的關係,與之前的日軍有很大的不同,融洽許多。集市上,經常能看到不帶武器的日軍三三兩兩的閑逛,與當地人計價還價。
小高地上的日軍小軍營,隻駐紮了不到一個中隊的鬼子,軍營相當的簡陋,如同牛圈一般,用木頭把小高地圍了一圈柵欄而已,柵欄裏有一個磚砌的小雕樓,頂上有一個小草棚,棚裏能站兩三個人,安排有不間斷的值班。兩挺歪把子架在雕樓上,『露』出黑洞的槍口,倒也似模似樣,雕樓下,是一個本地人的院子,院子不夠大,住不下這麼多人,在空地上還紮了幾頂帳篷,夏天的烈日下,帳篷裏沒有辦法呆人,所有留在軍營裏的人都歪在院子裏,有些幹脆就找個樹蔭下呼呼大睡。
隻聽不遠處傳來熟悉的迫擊炮發『射』聲,小軍營裏的鬼子還沒有反應過來,一顆炮彈就落到了院子的正中,緊接著,又是五顆炮彈。
“敵襲敵襲!”炮響了之後,才聽到小雕樓上傳來哨兵的叫聲,所有的人都鄙視了一眼,看到身邊倒下的屍體,看到自己身上的炮彈片劃過的傷痕正汩汩的流著鮮血,哪怕是白癡也知道這是遭到了襲擊。
看看炮彈的落點,所有鬼子都知道這個時候躲與不躲沒有太大的差別,炮彈能夠從天井的中央落下,準到了極點,這個炮位肯定極具優勢,在這個軍營裏,無論站著趴著,都有被收拾的可能。一些狡猾的鬼子連忙離開炮擊中央的院子,在四周柵欄邊趴了下來,不管天上的太陽曬在身上有多難受,活著總是每一個人的第一追求。
竄到柵欄邊的日軍有點傻眼,麵前並沒有出現大規模進攻的場麵,而是在三八步兵的有效『射』程之外,三門迫擊炮正不緊不慢的把炮彈往小軍營裏吊,小山坡下的樹林裏,分明可以看到有埋伏,小軍營裏的鬼子哀歎著,這是堵了自己的路,然而用炮彈片謀殺自己。
求援求援,中隊長大聲叫喊,這是個純正的日本人,不是台灣那些土貨。衝到柵欄門口中望了望,他也打消了突圍的念頭,這個時候突圍,不如說是找死。從小山坡軍營到樹林有一塊水田,水田裏剛收了早稻,二禾剛剛『插』上,水田如鏡子一般,人走在上麵,一點遮攔也沒有,那就是一個個的活靶子。
小董鎮裏小學堂裏的日軍大隊部在接到求援信號後,立即派出了一個中隊的誌願兵,向小山坡衝去。從小學堂到小山坡,有一條小小的溝渠,溝渠上沒有橋,百姓們勞作過往,都是淌水而過。因為天氣炎熱,桂南粵西一帶的農民常年赤腳,隻有上山才會穿上草鞋,怕鋒利的樹頭『插』傷,至於穿鞋者,一般很少走過這種溝渠,他們會選擇繞行,從下遊不遠處的小木橋通過。
救兵如救火,從小學堂裏衝出來的鬼子,就成了很少有的那夥穿鞋淌水而過的人,水不深,剛剛及踝,卻也能把布麵皮底鞋浸透。灌滿水的鞋子又重又滑,給急速行軍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幾個小鬼子竟然在田埂上滑倒,摔了個四腳朝天,身子衝進水田裏,一身的汙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