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六十四)
小角樓是個吃火鍋喝小酒的好地方,外麵風聲蕭瑟,卻吹不進這小小的角樓,隻能彎進淡淡的微風,正好吹走角樓裏的濁氣。小小的火爐,上好的雜木碳,冒著青紅的火苗,恰好能保持火鍋的溫度。喝上幾杯,譚何易有了些許的醉態,漲紅著老臉,話也多了起來。他模樣長得並不英俊,臉上還有幾顆麻子,臉一紅,麻子就發紫,很是光鮮。
“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天縱今年應該是而立之年了吧!”譚何易夾著一塊豬肚,扔進嘴裏,野豬肚有點韌『性』,卻越嚼越有味,譚何易喜歡這個感覺。
“是啊,不知不覺,虛度三十春秋。”莫敵也感懷起來,端起酒杯,舉向譚何易。
“胡說,你這還叫虛度!”譚何易不同意了,說:“三十歲的上校,放眼中國,也不多的。你知道我三十歲時,在做什麼嗎?”
“不知道。”莫敵一聽這位開始憶當年,也有了興趣,問道:“在做什麼?”
“少尉特務長。”譚何易說完,舉杯與莫敵一碰,哈哈大笑起來。
少尉特務長!這個級別有點太低!莫敵也不由笑了起來,他知道,麵前這位,今年四十有三,已經是少將副師長,可以想象,從三十歲到四十三歲這十三年,完成了從少尉到少將的飛躍,應該活得相當的精彩。
也許是看到了莫敵的心裏,譚何易笑著說:“我們家是鬱林忠村譚屋的農民,祖上曾考中清朝雍正年間的武舉,任過衛所千總之職,之後幾代一直是武職,家裏崇尚武功。祖父一代,家道中落,到我出生時,已與當地常人無異。讀過幾年私塾學堂,便在家幫工,還娶了一房妻室,生了一子二女,如果太平盛世,我隻怕也就如此過完一生。”
莫敵點點頭,的確是這樣,『亂』世出英雄,『亂』世出豪傑,自己也是因為『亂』世,才走出百壽那個小山溝,來到長江邊上,得看大河奔流。
“二次討桂戰爭,大軍過境,我在玉林加入了李宗仁長官的部隊。那時,已經是二十五六歲了。”譚何易談興大開,說起了故事:“黃埔軍校開辦,南寧軍校也更名為中央軍校政治分校,我早年讀過書,有文化底子,成了步兵科第一期學員,當時的校長是北流人俞作柏,步兵科科長是保定三期的程鴻烈,學生隊隊長是保定一期的許宗武。我是班裏年齡最大的學員,那年我二十九歲。”
二十九歲進軍校,確實有點老,莫敵想到這裏,才啞然失笑,自己三十歲了,雖然進過軍校,卻沒有拿到畢業證書,形同沒有進過一樣。
“第二年,民國十六年,我三十歲,軍校畢業,正因為年齡大,在學員中我最聽話,也最願意做事,被教官看中,留校任少尉特務長。”譚何易說:“這個特務長,不是現在特務連的特務長,其實就是事務長,每天推著木車去買米買菜的勾當。跟天縱你的三十歲,可是天差地別,你現在可是上校軍銜,一團之長,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我那時是一家幾口,全靠我的點點津貼過活,聽從鬱林老家來的人說,我老婆上要照顧老母親,下有三個小稚童,一日三餐隻能基本維持,隻有3套衣服,其中兩套補了又補,比普通農『婦』穿的都不如。知道這個消息,我大哭了一場,第一回貪汙了學校的買米款,本來應該現付給米老板的米錢變成了賒帳,把錢送回了老家,我在軍校,用了一年多的工資,才把這筆錢付完。”
莫敵大笑,說:“民國十六年,我們北伐到了南京,我當時也是少尉排長,跟你一樣。隻是我當年隻有十七歲,年齡比你差了一大截。”
變數出現在莫敵呆在平樂民團那幾年,譚何易在軍校步步高升,1931年,以少校軍銜出任李宗仁第1方麵軍廖磊第7軍羅活第61團第1營少校營長。接下來,就是到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第5期高級班深造。從這個高級班一出來,立即草雞搖身變鳳凰。先任第7軍覃連芳第24師程樹芬第72團 第1營中校營長,升任第7軍楊俊昌第21師第61團上校團長。淞滬大戰後期,出任楊俊昌第171師第511旅一線指揮官兼第1021團上校團長,之後,升任第171師第511旅少將旅長。1938年,轉任第48軍第176師第526旅少將旅長。
莫敵知道了,自己與麵前這位最在的區別,就是中央軍校高級班的畢業證,有了這個證,就能登上少將台階,沒有這個證,就隻能在校級這個層麵混吃等死。同時,莫敵也知道了為什麼區壽年被免除176師師長職務時,沒有讓譚何易直接頂上去,而是調了一個鄭滄溶來,那是因為譚何易的資曆不夠,否則,作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一分校李品仙校長高級班的學生,在安徽這個一畝三分地,也算是出自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