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野補(七十)(2 / 2)

因此,在今天早上從奉賢關出發時,炮中隊、馱馬隊和護送小隊加在一起,這支增援部隊成為一支超過兩百人,還有四十匹馱馬的不小隊伍,走起來拉得老長。在日本人看來,從月山到黃墩這條路上,一般的小土匪武裝,絕不敢向這麼大的隊伍動手,所謂太歲頭上動土,誰也不會活得不耐煩。

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今天,已經有一夥準備在太歲頭上動土的人,正在路上等待著他們。

在石重還是偵察連連長的時候,長期在石鏡月山一帶監視安慶日偽軍的動向,對這一帶可謂熟之又熟。一大早從攔壩村出來,兩個連就馬不停蹄的向前趕路,目的地很明確,就是月山路口往西五裏的楊家嶺。這個地方雖然叫嶺,卻也隻是一個低緩的土丘,古驛道從月山過來,一路直行,到了楊家嶺,就算是進入了連綿的丘陵地帶,也才有了沿路的第一個大彎。路順著嶺坡,繞過嶺腳,繞一個外彎,再沿著嶺腳,進到嶺穀,繞了一個內彎。走出內彎,前麵又是一個同樣的山丘,再繞一個外彎就到謝家槽。路,雖然很平整,卻變得蜿蜒蛇行,沿著坡腳,出沒在鬆林裏。

這一段內彎,就是石重定下的戰場。趙勝安的突擊連是這是埋伏的主角,張重山的拐把子排就放在堵頭的位置,十二挺拐把子各自劃定一個『射』擊區域,絕不容許這個區域裏有一個活人。兜尾的是m712突擊二排,他們的工作是把進入楊家嶺內彎的敵人封住,不能讓一人離開。偵察連的人都是短槍,m712對於他們來說屬於重武器,他們的常備武裝是駑箭,是*,是勃郎寧,是南部十六,是蘸了毒的小短刀。他們散布在路上方的樹林裏,工作職責是打擊那些妄圖跑到樹林中躲藏的日軍。在山坡較遠的致高點,是突擊連三排,他們的水連珠全部裝上了瞄準鏡,負責對埋伏區域裏向外麵田野裏逃跑的落單的日軍士兵開槍。

石重告訴趙勝安,不要怕打死人,也不要擔心『射』死馬,更不要擔心子彈打在九二步兵炮上把炮打壞,隻要日軍的前鋒進入既定區域,一排首先開槍,然後是三排,隻要打掉了擔任護送任務的日軍步兵小隊,炮中隊和運輸小隊就非可以忽略不計。一個炮中隊總共不到二十支槍,運輸隊更是赤手空拳。

張生虎對石重說:“老大,能不能先不打運輸隊,打死了牲口,這麼多物資我們也難扛啊!”

石重說:“可以考慮,但是有一條,日本人不留活口。”

張生虎點點頭,不留活口,是警衛營的規定,活的日本人,隻能帶來麻煩。

埋伏剛剛停當,前方的觀察哨就發出了消息,日軍到了。

石重站在楊家嶺最高的位置,這裏與驛道的相對高度也不過是十五六米,在幾棵虯龍鬆的半腰上,橫著架了兩根木條,弄了個搖搖晃晃的觀察哨,撥開前麵的鬆枝,免費能夠看到東邊的大道。

怎麼看,日軍的行軍隊列,都是送死的樣子。步兵小隊走在最前麵,日軍步兵的素質不低,行走很小心,密切注意觀察周邊,槍扛在肩上,時刻保持出槍的姿勢。緊跟著步兵小隊的是炮中隊的炮班人員和中隊部人員,約五十來人,他們大多空著手,沒有武器,也沒有負重,他們的炮都在牲口背上,走得很是輕鬆,對著周圍的景致指指點點,一副觀光客的模樣。在他們的後麵,才是負重的彈『藥』小隊,每人的背上都背著一箱炮彈,橫在炮彈箱上麵的,是每人的行李背包,他們也沒有武器,一箱三十公斤的彈『藥』不輕,能夠減少盡量減少。接下來是馱馬運輸隊,一個馬夫牽一匹馬,倒也走得整齊,馬夫也有負重,自己的背包行李,還有一些食物和牲口用的物品,沒有配槍。走在最後是二十來個武裝持械人員,步兵不像步兵,炮兵不像炮兵,他們背著三八式馬槍,沒有上刺刀,走路很散慢。石重看了好一會,也不敢肯定這是什麼角『色』,還是張生虎提醒他,這應該是炮中隊的警備人員。三八式中短槍管步槍,大多就是給這些炮兵、騎兵、工兵、後勤部隊和其他非前線部隊準備的。

日軍隊伍走得不快,卻很堅定的,一步一步的向石重給他們準備的墳場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