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戰餘(四十七)
從嶽西經包家到深溝鋪,這條路莫敵走過一次,隻是當時走得急,從包家左轉六道河子,旨在趕路。這次再走上這條路,莫敵決定一路慢慢行來。銅鑼寨,風景絕佳,以秀水、奇鬆、怪石、絕壁、雲海、珍木、繁花著稱於世,也成了這次莫敵出行的首要目標,在這戰『亂』之秋,難得一次休閑與淡靜。在包家兵站吃了午飯,兵站負責人告訴他,再往北行就是霍山地界,不再有兵站接待,隻能帶上幹糧充饑。莫敵認識這位兵站負責人,是最早一批從廣西過來的隨隊輜重人員,姓鄒,很客氣的叫他鄒站長,鄒站長漲紅了臉,一個勁的擺手,自稱鄒三。鄒站長在兵站裏抽出兩匹騾子,交給莫敵的衛隊長,滿滿兩騾子的裝備。有兩頂日軍小隊帳篷,還準備了一些吃食和草料,更在草料上蓋了一個大鐵鍋。有了鐵鍋,就有了吃熱食的可能,莫敵知道這個時候不能客氣,反正回來時還要經過包家,到時退還給他就行,也就笑納了。
有了帳篷,有了吃食,全副武裝的衛隊有了安全的保證,在這個地界,應該不會出什麼『亂』子。前些年銅鑼寨一帶常有土匪出沒,這幾年,二十一集團軍駐紮在大別山,在銅鑼灣一帶也有過幾次剿匪,最近的一次是176師還在深溝鋪時,派出師部所有的直屬部隊,包圍了羅門溝匪窩,結果很悲催的發現,包圍圈裏的山民與土匪完全融合為一體,無法分辨。帶隊的參謀處長周孟雄一怒之下,把包圍圈裏的七百多人,全部坑殺,此地的匪患,頓時銷聲匿跡。
走了整整一天,天『色』已經完全暗了下來,莫敵和他的衛隊才停下了腳步,在一個叫陽排的地方,支開帳篷,準備過夜。
剛停下不久,當地的甲長走了過來,客氣的跟莫敵打招呼。甲長年紀不小,五十有餘,六十不足,頭發斑白,背駝膝彎,身上穿著當地少見的棉袍馬褂,腳下是千層底的布鞋,一副小康富足的樣子,舉止很斯文,應該讀過些書。
莫敵問他,久聞銅鑼灣大名,不知道如何遊覽,前輩有何見教。甲長楞了一下,知道旁邊這個銅鑼灣名聲在外,有江北小黃山之稱,銅鑼灣地處霍英驛道邊,自古以來遊人就不少,隻是這些年,兵荒馬『亂』,來這裏旅遊的人少之又少。自已在這裏生活了大半輩子,還是前朝滿清時上去過。這些年去上土市趕集,甲長經常從銅鑼灣下經過,就沒有起意上去看一看,山路崎嶇,不知道路況如何。
在甲長的指引下,衛隊找了一個背風的地點支帳篷,搞夜飯,這個地方很不錯,避風向南,一棵大樹張著巨大的華蓋,如同屋頂一般,風吹過,樹枝吱吱呀呀,顯得不太寂寞。甲長讓人送了不少幹柴過來,還弄了兩隻土雞,柴火不收費,雞則作價賣給莫敵。春寒料峭,凍殺年少,山中野宿,若無篝火為伴,長夜漫漫,何時才能天明。衛隊的弟兄們都是野外生存的高手,三根木頭,當中一束,立定便是一個三角架,在木架的交叉處,吊了一個鐵鍋頭,六安吊鍋不過如此。鍋頭裏燒著水,鍋頭下麵,燒起了熊熊的篝火。莫敵身著軍便裝,沒有掛軍銜,更沒有佩戴武器,一件棉軍大衣裹在精瘦的軀幹上,大衣領子豎著,風吹得『亂』擺。山裏的風比山下更刺骨,雖然清新卻帶著寒意,衛隊弟兄們搬了幾塊石頭,請莫敵和甲長圍坐在篝火邊。
“這個地方叫銅鑼寨,我在路上聽人說是因當年漢武帝巡視衡山國夢見一輪明月化作銅鑼落於此山而得名,不是是否確切。”莫敵問道。
“那是扯卵蛋的,文人們瞎編。”甲長說。
“嗬嗬嗬嗬,前輩不是讀書人麼?”莫敵聽他說得粗鄙,笑了,說:“哦,那這個名字是何由來?”
“那還是明朝末年。”甲方在他的長煙杆上壓了一鍋煙絲,伸到篝火邊點著,吸了兩口,噴出濃濃的煙,說:“當年張獻忠打下六安後,趁勢而上,輕輕鬆鬆就拿下了霍山。攻克霍山後,卻進攻不了銅鑼寨。當地的鄉人以山寨為隘守,流寇一到,守山人就敲鑼報敬警召人,麵對鄉人居險守衛,流寇無奈,隻得退去。後來,就有了鐵打銅鑼寨,紙糊六安州之說,這個銅鑼寨也就定下名來。”
“八大王居然還有進攻霍山的故事!”莫敵笑道:“不過這個地方,山巒險峻,的確易守難攻。如果是沿漫水河往上遊打,一百人能守住一千人的進攻。”
“這位能用兵,應該是位長官!”甲方聽莫敵的口氣,問道:“請問貴姓?”
“我姓莫,叫莫敵。”莫敵回答:“這幾年在安慶西六縣呆的時間比較多,霍山來的少。”
“莫敵莫長官。”甲長似乎想起了什麼,驚道:“可是天下莫敵的莫團座?”
“過獎了,都是坊間的誇大傳說,縱觀天下,遙望古今,誰人能夠無敵。”莫敵笑道:“當年不可一氣的八大王張獻忠也照樣折於鼇拜鼇少保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