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換防(二十五)(1 / 2)

第十三章 換防(二十五)

走出不遠,莫敵看到幾條漁船停在岸邊,遊突然出現的戰鬥,把漁民們嚇得不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漁船停泊在南岸,今天暫停一天。品書網 可是,有人不想讓他們休息,這個人是莫敵。趙勝安把漁民帶到莫敵麵前,莫敵告訴他們,做兩件事,一是買下他們所有的漁,價格隨他們開,第二是把鍾良三營和劉五魁的重火力連運送到江北,算是征用船隻,不給錢。莫敵的態度明顯不是跟對方商量,‘陰’得出水的表情也讓漁民們不敢出聲,生怕得罪了麵前這個瘦小的軍官。漁民們知道,所謂的商量,隻是給自己一個麵子,真要拒絕,別人手裏的是槍不是燒火棍。至於魚,能換回錢那是最好,反正東洋的人造絲也不太貴,是織有點費時。嚐試著給魚開了個高價,沒想到莫敵竟然一口答應,漁民樂了。

在老龍壩,江北江南兩道火力夾角,靜等巢縣來的援軍艦隊。

趙勝安在布,當他告訴漁民,買他們的是準備用來纏住日本艦隊的推進螺旋槳時,漁民們樂了,告訴趙勝安,想纏日本人的小炮艇太簡單,把漁的一頭綁沉江墜石,另一頭則紮竹子浮筒,漁在江裏樹了起來,小火輪一過,水流一攪,十有**會把漂在水麵的漁給帶進去。小火輪的螺旋槳是‘精’鋼打造,轉動速度不慢,一兩張魚纏不住,三下兩下能攪得稀碎。但是綁在魚另一頭的沉江墜石是克星,漁被螺旋槳飛快的拉起,沉江墜石也會隨之拉起,最後會以高速砸向‘精’鋼打成的葉輪,葉輪的葉片並不厚,很脆,頂不住沉江墜石。漁民告訴趙勝安,當年江北縱隊在廬江時,經常用這一招,高敬亭將軍還去打鐵鋪定製了一些鐵鎖,專‘門’對付巢湖的火輪,一打一個準。

不到一百五十米的河麵,主航道是間的五十米,一字排開十一張大大小小的,隻等艦隊入。

歐陽錦在修工事,他知道,這次對手不好對付,江船的火炮他是見識過的,遠勝日軍的坦克。日軍坦克最大的火炮也不過是70毫米口徑,江船的火炮,大多在100毫米口徑之。修工事的材料地取材,一是木頭,一是沙袋,先在地挖下半米,再從不遠處砍下木頭,堆在麵前,最後是用沙袋在工事前麵加固。靳同軒告訴戰士們,火輪的炮在這麼近的距離內隻能直‘『射』’,不能形成弧線,因此不可能把炮彈吊進我們的戰壕,因此,隻需要把正麵的防禦加強足夠。劉五魁連去了北岸,靳同軒把歐陽錦一營鍾鼎鼐二營和趙勝安突擊連的拐把子集起來,放置在第一防線,由張重山指揮。與拐把子互為配合的,是四十五具手炮,黃英毅率領他們在新河口執行任務後,好不容易趕大部隊,還沒有歇一口氣,立即被授予新的重任。次在泥河,繳獲的手炮夠多,九一式也夠多,因此在這次作戰,他們一直扮演出主力的主力角‘『色』’。

有人說,擲彈筒是日軍的一大戰爭創舉,是日本人對於戰爭的最大奉獻。它來自於迫擊炮,卻把迫擊炮極致化。迫擊炮是一種老式武器,公元1342年。西班牙軍隊圍攻阿拉伯人所盤踞的阿裏赫基拉斯城,阿拉伯人在城垛支起一根根短角筒,筒口高高翹起朝向城外。從筒口放入一包,再放進一個鐵球,點燃‘『藥』’撚後‘『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這種被稱為 “摩得發”的原始火炮可以說是現代迫擊炮的雛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迫擊炮可謂大行其道,卻沒有脫出原始火炮的影子,直到1927年,法國研製的斯托克斯─勃朗特 81mm迫擊炮采用了緩衝器,克服了炮身與炮架剛‘『性』’連接的缺點,才讓迫擊炮基本具備了現代武器的特點,結構更加完善。

大正十年,公元1921年,日軍推出了一款口徑50毫米,重量隻有26公斤的超輕型迫擊炮,一麵世成為爆款。公元1929年,**式擲彈筒的問世,五百米的有效‘『射』’程,更讓擲彈筒成了取代迫擊炮成為步兵第一配合火炮。日軍在國戰場,擲彈筒成了正麵戰場的惡魔,無數的戰士喪生在擲彈筒的彈片。

受崗田教官的影響,莫敵對擲彈筒的重視,遠勝其他武器,在他的野補團裏,除了劉五魁連有一個專業的手炮排,還在三個主力營各連成立一個手炮班,一旦集起來,是一支擁有四十五具擲彈筒的強大部隊。

為了防止日軍逃竄,歐陽錦一營在遊扼守,鍾鼎鼐在下遊封口。靳同軒告訴負責江北作戰的鍾良,如果日軍運兵船不向江北停靠,不要輕舉妄動,一旦日軍為了躲避來自江南的火力而選擇在江邊停靠,趁日軍下船‘混’‘『亂』’,打他一個措手不及,把增援的日軍步兵最大限度的留在這裏。鍾良知道,之所以把劉五魁的拐把子排我馬克沁排調到江北,目的是集火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吃掉最多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