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換防(三十七)(1 / 2)

第十三章換防(三十七)

八月中旬,莫敵終於離開了二十一集團軍總醫院,泡病號的生活宣布告一段落。出院第一件事,就是回深溝鋪報到。在立煌呆了一段時間,孫誠已經成了立煌通,在響山寺租了一輛汽車,沿著立流公路到了流波,流波是公路的盡頭,再往前就是茫茫群山,古驛道在流波一分為二,往東到諸佛庵,往南則是燕子河。去往燕子河的路不算小,雖然不能通汽車,但是通行馬車沒有問題。孫誠租了三駕馬車,把行李物品拉上,同時也讓莫敵坐在車上。莫敵很奇怪的問孫誠,這個窮鄉僻壤,怎麼能有這麼多的馬車。孫誠告訴他,大別山中有幾條重要的商路,一條是英山到霍山,經過深溝鋪。一條是羅田到到六安,經過古碑。此外就是從金家寨到燕子河到漫水河,再延伸到嶽西潛山。因為大別山的山脈大多是東北到西南走向,所以前兩條在山穀中穿行,還算平緩,但是後一條就不同,要跨過一道道的山梁,行走較為困難。這條路是聯通立煌到嶽西的但要通道,馬車較多不足為怪。

莫敵也是姑妄聽之,第二天,他就全部推翻了孫誠的解釋,因為一過了燕子河,馬車的數量銳減,連馱馬的數量也沒有。莫敵認為,物資運送,也就到此為止,至於從此地分散到什麼地方,不清楚。那麼,又有了另一個問題需要解釋,這個大山溝裏,能夠消化這麼多的物資嗎?孫誠搖搖頭,不知如何回答,偷偷的看了一眼莫敵,長官的好奇心,不是一般的重。

第二天,不再有馬車租用,衛隊隻能重裝行軍,從燕子河到深溝鋪走得快需要一天,按照莫敵的身體狀況,估計三天也未必能夠到達。孫誠請了幾個挑夫,減輕一些衛隊的負擔,還租了一匹馬,供莫敵乘坐,爭取一天時間,趕到軍部。

莫敵在路上,與馬夫閑聊,大概搞明白了從流波到燕子河這一路馬車和馱馬眾多的原因。在燕子河,除了去往漫水河的這條主道,還有兩條岔道,一條通往前畈(天堂寨),經過甕門關後,延伸到羅田的滕家堡。另一條小路略小一些,從長嶺關過石頭嘴,也可以到達英山。馬夫悄悄告訴莫敵,在前畈與燕子河中間的山區,國軍建有一些大型倉庫,裝的全是軍火、、油料。那些倉庫可是馬夫和挑夫們的衣食父母,平時靠給倉庫運送物資,就足可養活全家老小。莫敵望了望西麵的巍巍群山,暗自點頭,把倉庫修建在這種地方,也算是小心謹慎了,這可是後方中的後方,又是偏僻中的偏僻,一般人根本不可能知道。

從燕子河出發,就進入到著名的西山文化區。這裏是大別山的中心區,也是大別山文化的發源地。莫敵第一次走進這裏,就被這裏濃鬱的傳統文化深深的吸引住了!大山深處,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崇尚自然,敬重大自然的樸素信仰,道教、神仙在這個地區有極廣闊的市場。人們都相信神話,希望有超自然的力量幫助自己解決一切。一路上,不僅道觀多,道士多,每一個村落都建有水廟、土地廟,較大的村莊還建有社廟、觀音廟、關公廟、財神廟、華子廟。道士們替人擇日子、看風水、打道場、畫符驅鬼神,似乎請神、通神,無所不能。這個地區的人也十分『迷』信,求子、求財、求雨、求官、求豐產、驅病魔,都需要到相應的神廟去表達心願,求得心靈的安慰,然後再做進一步的努力。

來到安慶後,莫敵就感歎於此地家族祠堂的眾多,然而,在這一天,他看到的家族祠堂更是過去的數倍。西山人家族觀念非常強,很多大姓都建有自己的祠堂。用於祭祀祖先,傳承孝道;嚴肅家法,懲處邪惡;附設家學,教化子孫,弘揚儒家文化思想。中午在王家祠堂打尖,竟然還能買到精致的食品,一打聽,這裏的祠堂大多有自己的廟產,所有產出,均歸祠堂所有,用於家族的各種活動。莫敵與王家祠堂的管理者聊天,發現他們如同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的記憶大多還停留在當年周維炯的西鎮暴動,那一次,把高高在上的以劉佐庭為首的劉、鄭、孫、王四大豪紳弄了個灰頭土臉,讓人們記憶猶新。

一個純樸到了極點的山區,無論什麼人,他們都會視為貴客,哪怕是以極低的成本價出售一些食品,他們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

正因為一路遊玩,本來想趕到深溝鋪的行程一再耽擱,入夜,才到了漫水河。到了漫水河,就進入到霍山地界,算是自己的地頭。曾經在這裏呆過兩次,算是熟門熟路。莫敵便提出投宿,同時給挑夫們結算今天的費用,挑夫們很高興,今天他們走走停停,很是輕鬆,而且還可以在漫水河再找生意,點著火把趕回燕子河,雖然累一些,但收入卻是平時的兩倍。

四十八軍在漫水河有兵站,兵站裏有住宿還有餐飲,最重要的是兵站有警衛,相對比較安全。作為四十八軍的參謀處主任,莫敵也算是高級幹部,在兵站裏,一出示派司,立即得到工作人員的熱情接待。住的是最好的房間,吃的是最有特『色』的菜肴。漫水河一帶山高嶺大,小河溪流眾多,盛產一種生產在石頭縫裏的小河魚,魚長15厘米左右,去內髒,洗淨,炕幹,曝曬數日,即可成為漫水河名菜“漫水河小河魚”,『色』香味形俱佳,鮮爽可口,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