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進階(三)
看到天『色』將晚,哪怕莫敵一行六人離心似箭也無可奈何,今天晚上隻能在此地留宿。既然花子尖上這夥人不吃窩邊草,白笏這個地方也就算是安全地帶。更何況從這裏走路到東至最少也要大半天,即使趕到東至也是下半夜了。更何況連夜趕路,如果再鬧出點什麼事,更得不償失。在茶水攤老人的指導下,六人來到白芴街上唯一的一家能夠打尖還能夠住店的夥鋪前。大家七嘴八舌商量,打算典賣一些衣物,先找點東西填填肚子,然後住上一夜。
進到夥鋪裏,莫敵驚訝的發現,跟自己同行的這些人都是人才,一個個比自己的江湖經驗都要豐富,他們身上的錢並沒讓花子尖上那夥人全部搜去,還有餘數,有的藏在鞋底,有的藏進腰帶,有個女人,把頭上的木簪子擰開,裏麵竟然是中空,抽出裏麵卷成條狀的物件,打開來一看,赫然是一張大麵額的法幣。
就在莫敵深以為自己沒有留一點後路而自責時,隻見周世銘張開嘴,從嘴裏拿出兩顆黃金耳飾。原來,她從木屋裏一出來,就已經意識到見光的錢物肯定難以保全,於是把兩顆黃金耳珠取下,含在嘴裏,然後便裝出一副膽怯的樣子一直閉嘴不說話,設法保住這最後一點財產,不至於兩口子淪落為赤貧。莫敵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這個小娘子,也比自己遠遠來得聰明。
白笏地方不大,沒有當鋪能夠劃開金飾,倒是夥鋪的老板娘看上了周世銘包頭的那塊褚紅『色』的大圍巾,開了個不錯的價格。交易成功後,莫敵兩口子不僅有了住店的錢,吃飯的錢,還有一些盈餘。
第二天一早,吃了夥鋪準備好的早餐,六個人租了一駕馬車,出發到東至。馬車速度不慢,中午過一點便到了東至縣城。四人中有一人是東至本地人,熱情的邀請莫敵等幾人去家裏做客。另外三人婉言謝絕,莫敵想到在這個地方人生地不熟,還需要有熟悉人帶路去把兩顆金耳珠換成法幣,便接受了邀請。
這位東至本地人姓朱,在縣城裏開了一家書店,因為經常來往於安慶和東至之間,對花子尖的這夥人非常了解,帶的錢不多,因此損失不大。莫敵叫他朱老板,他拒絕了,讓莫敵叫他老朱,聽起來親切,應起來爽口。
莫敵問他,既然是本地人,應該對安慶到東至發生劫道事件不會陌生,怎麼也會中了招,老朱笑著說,因為要與安慶那邊的老店結帳,他每個月都要去一趟安慶,如果時間從容,就跟其他的客商包車再請縣保安團押車去,人多,有人押運,花子尖的強人就不會輕舉妄動。有時候,事情緊急,又找不到合適的商隊,也隻能鋌而走險。這一年,他就挨了三次,已經見怪不怪,每次他帶的錢都不多,即使有所損失也損失得起。莫敵說,之前聽到響了兩槍,是有人死了嗎?老朱點點頭,說,是上官雲相三十二集團軍的一個參謀,進去之後就破口大罵,對方開始還以為來了個什麼牛人,一聽說是三十二集團軍的,二話不說,兩槍爆頭。莫敵點點頭,上官雲相的三十二集團軍在皖南圍困了對方七天七夜,雙方已成血海深仇,不留活口也可以理解。隻是把政治之爭變成個人之爭,對方的心胸也足見狹隘。那年自己去塗州調停,上了對方的黑名單,隻怕從此難以化解,真要有落到對方手裏的那一天,結局未必能比三十地集團軍的那個參謀好得太多。
莫敵歎了一口氣,難怪靳同軒說,歐洲的政治是口舌之爭,中國的政治是生命之爭,政治鬥爭更慘烈過軍事。自己是個政治白癡,隻會打仗殺人,絕不要卷入中國的政治之爭,否則,連怎麼死都不知道。
在老朱的幫助下,兩顆耳珠換了個不錯的價錢。看著手裏厚厚一疊法幣,莫敵盤算,就算不能用到桂林,起碼能夠用到第四軍的駐地江西宜黃,隻要找到了第四軍,就能找到劉敬之,找到劉敬之,就能借到返回桂林的路費。
老朱說什麼也不讓莫敵兩口子獨自離開,他告訴莫敵,三天後有一個商隊,前往浮梁縣景德鎮,總共有七輛汽車,請了縣保安團的人押運,相對比較安全。到了浮梁,就完全進入了第三戰區,駐守在浮梁的是川軍21軍,軍長劉雨卿將軍。雖然川軍打仗不行,但是也比紙糊的門神有效果,起碼有了他們的駐紮,不會遇到劫道。至於這三天,就在東至縣周邊逛一逛,縣城往西不遠,便是有東至縣魚米之鄉稱號的小七裏湖,從小七裏湖再往西不遠,便是著名的陶靖節祠。陶靖節祠亦稱陶公祠,坐落在東流的鱉石山上,始建於宋初,係紀念東晉人陶淵明所立,至今已經逾千年。陶淵明“我豈能為五鬥米來,折腰向鄉裏小兒”,歸園田居,讀書種菊,其風骨,堪稱大儒。東流一帶,留下許多陶淵明種菊的傳說,並傳下“菊圃”。隻可惜現在不當令,不能賞菊。
一朝經蛇咬,十年怕井繩,莫敵不打算再返回長江邊去逛陶公祠,更是對東至境內的湖泊談湖『色』變,但是對於老朱的提議,三天後參加商團一起走卻是非常讚同,於是便在東至呆了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