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進階(十)
軌道車一騎絕塵,在其他車子還沒有等到客人之前,飛速離去,父子倆使勁的壓著手柄,把軌道車壓到極速,他們希望,能夠在把莫敵兩人送到臨江後,如果還能再回頭一趟,哪怕是在半路接到一單,今天就當真發財了。
車夫不好意思的對莫敵說,從火車站到城裏,還有小半裏,來來回回花時間太多,讓莫敵出站後直走,就能看到著名的大觀樓,走進大觀樓裏麵是老府衙,正對麵的是府前路,府前路,一路都是樓台館所,隨便那一家,都能住人。車夫手裏拿著一張五元的軍幣,要退給莫敵。
莫敵笑了笑,推開車夫的手,說:“給出去的錢,哪有收回的理,謝謝二位幫我們趕時間了。”
走出站台,看到在車站巡邏的國軍士兵,莫敵頓時有了見到親人的感覺,走上前去跟國軍士兵打招呼,問他們在什麼地方能夠找到比較好的旅社。士兵想了想,指著車站正對的一條街,告訴莫敵,麵前這條街,叫縣前街,從這條街走下去,就能看到大觀樓,大觀樓的後麵,是過去的老府衙,現在用作軍營,軍事重地,閑人免進。大觀樓正前麵的那條路,就是府前路,路邊有很多旅館,至於好醜,當兵的沒有住過,不知道。
走在清潔的街道上,莫敵知道,今天趕到臨江,是正確的,臨江與樟樹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如果說樟樹是個破爛的小鎮,那臨江就是一座氣派非凡的城池。這些天,從安徽的東至到江西的浮梁,再從景德鎮到臨江,必須說,隻有臨江,才是一座正經八百的城池,在某些方麵,比安慶還要強得三分。
走過一道早地填平的護城河,看到一個老城牆拔開的大豁口,腳下的這條路一直通進了麵前的古城,城牆內外,大不相同,城牆外是沙石土路,進了城裏就是由巨大青石條鋪成的街道,周世銘驚歎的說:“這個地方或者自古繁華,就憑這些城牆,氣派便遠勝孟俠鎮八卦城。”
莫敵正在苦思,清江縣,臨江鎮,在贛中一帶有一座如此大城,不可能自己沒有一點印象。直到看到路邊有一座學堂,莫敵才被有所觸動,正值學生放學,孩子們的喧鬧吸引了莫敵的注意,抬頭一看學堂門口,赫然寫著三個大字:沉伏堂。莫敵點點頭,說:“我知道這裏了!”
“想到了什麼?”周世銘問。
“宋王安石有言:人才乏於上,則有沉廢伏匿在下,而不為當時所知者矣。”莫敵說:“北伐時,我所部坐火車到萍鄉後,就開始步行進入南昌,那時候這和鐵路還沒有通,我們走的路是從萬載高安到南昌。路上曾經聽說不遠處是北宋王安石的出生地,我隻記得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忘記了他出生於臨江。這個地方,敢摘王安石之言以為學校命名,肯定與王安石有極大的淵源。這裏可不是小地方,從有宋一代到滿清,就是臨江軍、臨江府和湖西分守道署衙門。早說臨江府我就記起來了,偏是要說清江縣,搞得我一頭霧水。”
“嗬嗬嗬嗬,自己想不起,還要怪別人說錯了,這還真是讀書人,死不認錯。”周世銘笑道。
很快,就到了大觀樓前,作為府衙的望樓,大觀樓並不雄偉,也略顯陳舊。曾經高聳的基台紅牆,早已經斑駁不堪,正中城門依然幽深,但見碧瓦摩天、畫棟飛甍、翼角淩空。兩翼城牆相接,三層木製樓閣巍然屹立其上,卻是蛛網暗懸,浮塵密布。頂樓上“大觀樓”三字因為年久失修,早已失去了應有的光華。這種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構成的歇山式屋頂,必須五品以上官府或官員才可建造,可見當時,臨江府官風之盛。駿馬馳臨,官轎出入,有人前呼後擁,有人登樓號令,好不威風。俱往矣,如今的臨江府,除了門口的兩個獅子一公一母,足有一人多高,頗顯威風之外,剝落的牆體,脫落的油漆,除了能向人傾訴歲月的滄桑之外,便是對千年的見證。
在石獅子旁,站了兩個國軍士兵,荷槍站立。莫敵知道,或者這個老府衙裏,現在被駐軍占用成了軍營。能夠選這個位置駐紮,估計駐軍首領多少也有幾根雅骨。
轉過縣前街和府前路在大觀樓前的丁字路口,便是當年的繁華路段,一路的樓台館所不少,熱鬧程度卻遠不如鷹潭,甚至連景德鎮也有所不如。好在這裏仍然是一縣之地,車水馬龍,人氣不缺。
“如果隻是看街道兩麵的建築,真以為回到了康乾盛世。”莫敵不自覺的停下了腳步:“隻是看看鋪麵裏的生意,就知道,這裏已是昨日黃花。”
“也不錯了。”周世銘指著正麵一家相對豪華整潔的旅店,說:“我們還是先把行李放下再出來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