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進階(十五)(1 / 2)

第十四章 進階(十五)

計劃不如變化,莫敵在醴陵並沒有住到五天,而是第三天離開了這座將軍之城。

一打聽程頌雲的老家,竟然在距離七十裏之遙的官莊,何健的也不近,茶山嶺,四十裏。劉建緒的在清安鋪,也有五十裏。聽到莫敵想出這些地方走訪,把楊漢烈笑到打跌,告訴莫敵,國軍這麼醴陵老鬼全是一班子土貨,沒有一個城裏長大的,全是山裏娃。唯一一個城裏長大的名人,還是赤黨那邊的,叫李立三。想去看古跡,推薦一個地方:淥江書院。朱熹曾在那裏講學,與張栻在這裏完成民國化史極富盛名的“朱張會講”。 浙東學派婺學的創始人呂東萊更是把他短促人生最精華的部分奉獻給了淥江書院,而王陽明則在淥江書院將“鵝湖之會”的兩百年爭論進行了升華。

如果說前麵這一些還隻是淥江書院的匆匆過客,那下麵這一位則真正成了淥江書院的主人,那是曾擔任書院山長的左宗棠,左宗棠以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趣向,給古老的淥江書院帶來了不隻一縷新風,算不教育家的左宗棠卻抓住了教育的實質和根本。

首先是整肅院規和督勉教風學風。左山長要求學生每人每天都必須作學習筆記,晚,他將書院“頭門下鑰”後,親自逐一檢覽和查閱學生的筆記內容。接下來,他又以“朱子小學八則”作為院規,即以“灑掃、應對、進退三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為考察學生的準則。從修身齊家入手,進而達到養製外、治國平天下的育人目的。

舉人出身的左宗棠到淥江書院做的第二件大事是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刪削了子史經義空疏荒寂的說教,而增另了輿地、兵法和農經等課程。有時他還帶領學生足出書齋登西山,陟層巒覽山川,指點攻守設伏,演練戰陣後輸。古樸陳陋的淥江學風一下子被左宗棠點化得清風朗朗,生氣勃勃。

千年書院以其曆史悠久、規模宏大、教學水平高、培養人才多,一舉成為湘東子弟求知究學的首選之所。

聽到這一些名字,莫敵已經心癢難禁,第二天,也不要楊漢烈陪同,與周世銘叫了一輛人力車便去了書屋。在淥江邊,一條小船將兩人送到淥江南岸,隻問了一個人,兩人便順利來到了西山淥江書院前。見麵不如聞名,書院頗有破敗之『色』,一打聽才知道,民國十五年,一場山洪衝塌西邊齋舍,之前的學堂遷到了狀元洲,這裏便開始破敗。逾年之後,為了增加人氣,在原址設立縣立簡易鄉村師範學校,隻是人氣已大不如前。

淥江書院設講堂、內廳、齋堂和考棚。院前有一棵千年古樟,古樟下刻有明代王守仁詩:“老樹千年惟鶴住,深潭百尺有龍蟠。僧居卻在雲深處,別作人間境界看。”書院左側,考棚一字排開。右側下方有洗心泉,清澈見底,水味甘甜,可消暑氣。穿過宋名臣祠、靖興寺,可通淥江。

在寧太一墓前,莫敵滯留良好,不是對寧太一有太多敬愛,而是墓周圍以數十塊長方形花崗石板砌成一橢圓狀碑林引起了他的興趣。墓碑正麵陰刻:“寧太一先生之墓”;左側刻“華民國二十四年五月吉日”;右側刻:“程潛敬題”。周圍石碑均為名流題辭,書法雕刻也算佳。墓旁有“太一亭”,壁嵌青石二方:左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褒揚令,右刻監察院院長於佑任書寧太一烈士紀念碑及墓誌銘。於右任為當世書法大家,所寫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他解決了小草的碑化問題,深得莫敵敬仰,每次遇見於氏作品,莫敵便邁不開步子。

回到二十軍軍部,楊漢烈哭喪著臉對莫敵說,日軍因為兩次打不過瀏陽河,決定另辟蹊徑,從浙江進攻江西,然後沿株萍鐵路進攻湖南,南北夾攻,拿下長沙,然後合兵一處,南打韶關,桂林,西進芷江入黔。據可靠消息,杭州日第十三軍已經出動,沿富春江而,掃『蕩』前進,目標金華龍遊。南昌的日軍33師團也不會甘於寂寞,肯定會與東邊的日軍十三軍進行配合,一場沿浙贛線的大會戰不可避免。莫敵大笑,這不正好合你的意了,不是說在影珠山打得還不夠過癮嗎?楊漢烈一臉苦『逼』,告訴莫敵,正因為在影珠山打得太狠,把他家老爺子楊森給嚇著了。在楊森看來,楊漢烈這種打法,太狠太猛,用的是你死我活的絕招,這種招數可一不可二,再來一次,死的也許是他家這個二楞子。於是趁著央決定經營貴州,把貴州建成抗戰主要兵源基地的決議,把楊漢烈一紙調令,調到貴州榕江任保安縣司令,兼黔東南新兵訓練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