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從大別山回來的有限幾人,其他人對日軍江浙皖地區的布局可謂完全不知,甚至包括教官楊彬,莫敵一邊說,一邊在黑板標注,很快,同學們把江浙一帶的敵我情況有了粗淺的掌握。
在莫敵看來,由於澤田茂十三軍大軍西進,目前很明確已被顧祝同第三戰區大軍纏在衢州,長江以北可謂極度空虛。此時,隻需國民革命軍二十一集團軍從大別山分別向合肥和安慶發起進攻,蘇北的新編新四軍向揚州等蘇北城市發起進攻,皖南的唐式遵二十三集團軍出徽州,殺向富春江北岸,不僅可獲得重大勝利,衢州之戰亦不解自解。
楊彬頻頻點頭,莫敵的戰略眼光,果然不同,如今在國的日軍,基本可以分為幾塊,一是東北,一是華北,一是華,一是華南。東北與華北的分界線並不十分明確,大約以山海關長城為界,華北與華的分界線則很明確,以黃泛區為界,華與華南之間,還有廣袤的地域掌握在國軍手裏,華南方麵的日二十三軍過不了韶關,華的日十一軍過不了撈刀河,十三軍甚至過不了錢塘江。阿帷南幾的十一軍在去年連續兩次發起對撈刀河以南的進攻,都被第九戰區司令薛嶽死死擋住,以至於損兵折將,不能再戰。一向來認為封鎖國海麵不如占領國沿海的澤田茂不甘寂寞,親率十三軍殺向浙贛線,卻把肥厚的屁股『露』在外麵,如果真按莫敵所設計,在後麵兜尾一擊,日軍不僅不能在此次進攻占到任何便宜,還將遭受巨大損失。
回到辦公室,楊彬把討論結果形成字,與黃傑商量後,以密報形式發往重慶。
得到黃傑和楊彬的密報,央軍委總參謀部一幹人大為讚賞,軍令部霸王次長劉斐捧著電報,看了良久,說了一句:以黃憑家(黃傑字)和楊東屏(楊彬字)的謀略,隻怕還到不了如此高度。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直言劉斐這是山頭思想作怪,雖然電報從桂林飛來,卻非桂係人員所出,心頭不喜。在軍令部,次長劉斐經常壓過部長徐永昌一頭,好不容易徐永昌得了一回便宜,不搬回一局不舒服。不過舒服來得快去得也快,第二份非密碼電報黃傑明確了一點,這是補訓班集體討論的結果,主要意見來自於學員莫敵校。
徐永昌一把扔掉手裏的電報,屁股一扭一扭走了出去,劉斐看著徐永昌離去的身影,搖頭感歎,這些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老貨,還真是討厭之極。
能否執行莫敵的這一創意,關鍵在於大別山的李品仙、蘇北的陳毅和徽州的唐式遵。這三支隊伍,沒有一支是央直係,是否願意承擔如此重大任務,是否有能力承擔如此重大任務,連總參謀部白總長也不敢妄言。把問題交,老蔣也低頭不語,新編第四軍聽宣不聽調,唐式遵是隻老狐狸,至於大別山的李品仙,算能夠接受命令,揮兵殺向合肥和安慶,然而,畢竟距離南京和杭州等樞地區太遠,效果不大,即使把一一六師團打得丟盔卸甲,也很難調回衢州之敵。
執不同意見的是軍政部長何應欽,他認為,湘北鄂南的敵十一軍大部仍然處於第九戰區的包裹之,唯有一個34師團孤懸南昌。34師團實力有限,隻能側應,不能主攻,如果離開老窩南昌,反而有被部署在該地區的58軍、37軍、97軍和第4軍抓住機會消滅一部的可能。而浙江的敵十三軍,大軍壓向衢州,旨在打通浙贛線,我們正好布好口袋,以空間進行實力兌換,達到消滅日軍有生力量之目的。至於是否通過其他方向的進攻,拉回敵十三軍,大可不必。
讓人意外的是,白崇禧竟然讚同何應欽的意見。劉斐知道,他這位保定老同學仍然在保存實力,不願意把大別山的李品仙部拿出去與人共享。
提議雖然無疾而終,但是黃傑、楊彬、莫敵三個名字又一次進入到央層麵的視野。黃傑雖然搞教育不怎麼樣,但畢竟是一員戰將,能夠有這種戰略眼光,說明其戰鬥意識仍在,可堪大用。楊彬作為副主任,能夠有全新的教學方法,激勵學員調動其聰明才智,是為智將,亦可大用。第三個是莫敵,劍走偏鋒,正相諧仍然是他的特點,如果說當年在潛水邊可以成功主導一場戰鬥,那麼現在已經足可以主持一場戰役,加以雕鑿,足堪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