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殺青,二十萬港幣的片酬到手,二十萬港幣,這已經抵得上陳歌的全部身家了,但是陳歌並沒有意外,因為金棕櫚的主演值這個價,如果他是香江人,甚至能拿到更多。
這就是香江和內地不一樣的地方,陳歌如果在內地的話,喊出一句想讓我拍戲先拿二十萬,指定不會有人來理他,但是香江不一樣,在香江,二十萬的金棕櫚主演已經是非常便宜了!不,這就是白送的一樣!
當初王靚萍借著陳歌金棕櫚主演的名頭在香江聯係劇組,給陳歌找來了三份劇本,第一份非常雷人的《偷天換日》給陳歌的片酬是五十萬,而第二份的愛情文藝片《來生再見》給陳歌的報價同樣是五十萬,隻有徐明的這部《傻人有傻福》報價最低。
但為什麼陳歌最後還是選了徐明導演的《傻人有傻福》?因為陳歌知道,這些人請自己拍戲,完全是為了透支自己的名氣。
一部電影還沒有放映,觀眾怎麼知道這部電影好不好看?換句話說,一部沒有上映的電影該怎麼吸引觀眾?
關於這一點,香江已經做到了這個時代的極致,比如報紙上登廣告,滿大街的貼電影海報,當然,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找幾個有名氣的演員去電視台站台,但是這種方法必須是那種有背景而且大投資的影片才能用得起。
《偷天換日》和《來生再見》兩部電影都沒什麼大背景,雖然投資也有五六百萬,但是和永和、嘉興這些動輒千萬投資的影片相比就差了太多了,所以他們宣傳電影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報紙上登廣告。
現在的香江,即使街頭賣菜的大媽也會經常看報紙,在這裏不得不說,香江的識字普及還是很廣的。
陳歌很清楚,《偷天換日》和《來生再見》完全就是衝著“金棕櫚主演”這個名頭來的,他們不會管陳歌演技好不好,隻要宣傳的時候在報紙上一登陳歌的名頭,立馬就會引起一大批香江民眾的好奇。
這一屆的金棕櫚主演?二十來歲?這麼年輕啊!走,去看看!
隻要宣傳成功,即使是一部爛片也能有個不錯的票房,這是香江幾十年來的電影市場已經證實過的事情,然而,這個不錯的票房卻是靠著透支陳歌的名氣得來的!
香江的民眾對金棕櫚主演的好奇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可能陳歌演的第一部電影還會有人衝著這個名頭來看,但是當他們看到陳歌長得什麼樣之後,這種好奇必然會隨之消失,所以金棕櫚主演這個名頭不是保值的。
所以,陳歌必須要保證自己出演的第一部電影有個好口碑,隻有獲得好口碑,他的名氣才不會就這樣被消耗掉。
如果說現在的陳歌名氣是10點,那麼他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就要消耗掉8點名氣,這8點名氣是用來吸引觀眾進電影院,提高電影的票房。
然而如果陳歌的第一部電影撲街了,那麼他消耗的8點名氣就再也補不回來了,但是如果第一部電影的口碑很好,那麼不但消耗的8點名氣能補回來,還可以淨賺不少名氣!
這就和投資做生意一樣,陳歌用名氣來投資,如果電影口碑差,他就賠的血本無歸,如果電影口碑好,他就能滾雪球一樣把資本積累起來!
說了這麼多,陳歌之所以選擇《傻人有傻福》,就是覺得這部劇最穩!
首先,徐明在香江的知名度比自己這個金棕櫚主演的名頭還要大,別忘了,人家可是這一屆正兒八經的加納最佳導演。
其次,徐明之所以在香江這麼出名,因為他大多數電影口碑都不錯,觀眾相信他。
雖然《傻人有傻福》的劇本有些普通,但這也代表了這部劇符合市場主流,隻要按部就班的拍攝,口碑就不會太差。
總之,劇組殺青之後,陳歌就閑下來了,這部戲的後期製作至少半個月,而進影院放映也得一個月的時間,陳歌決定這部戲的口碑出來之前,就不再接別的戲了,如果這部戲的口碑不錯,那麼他在香江的第一炮就打響了,以後接戲估計用不著王靚萍,會有不少劇組親自來聯係他,但是如果口碑不好,那麼以後在香江估計就難混了。
就這樣,陳歌給吳西財發了獎金,讓吳西財回家看看,而他自己則是留在香江,準備找個地方學習英語。
關於學英語這件事,陳歌的心裏從沒有放下,但是這段時間他一直都很忙,根本沒空,所以就一直耽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