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改編劇本(1 / 2)

陳歌很驚奇,話劇改電視劇這種事情陳歌並不陌生,當初楊守河的成名作《回鄉》也是從話劇改編過來的。

但是,像這種大規模的改編,尤其按照王靚萍的說法,國內很多劇院都在做這種事情,那麼這種事情就有些不尋常了。

國內的劇院以及文工團都屬於政府事業部門,這種大規模的行為必然是政府允許的,陳歌猜測,內地的這些劇院一定是經營遇到了問題,不然也不會做出這種賣劇本的事情。

劇院當然是表演話劇的,正常的盈利模式也應該是靠賣門票,賣劇本這種行為無異於殺雞取卵,出現這種現象,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劇院靠賣門票賺不到錢了!

想想也是,現在內地家家戶戶一台電視機,雖然不是每家每戶都能買上一台彩電,但是黑白電視至少已經普及了,就連老梁溝那種偏僻的地方,都已經安上了黑白電視,由此可見,電視劇在內地占有的市場到底有多大。

內地的電視劇行業早就進入了黃金階段,光看各個省份斥資修建的那些影視城就知道,這方麵的利潤到底有多大,電視劇行業的興起,必然會對話劇以及戲劇行業帶來不小的衝擊,陳歌覺得,現在的情況已經表明,話劇這個行業已經撐不下去了。

陳歌之所以關注這件事,是因為想起來上輩子聽說過的事情,上輩子,他聽說市裏有個開影像店的花了二十多萬買了一家倒閉的小劇院,然後把這家小劇院改成了電影院,後來一年就把本錢賺了回來。

現在這種情況,很多劇院都有可能倒閉,他現在手裏有不少錢,是不是應該買幾個劇院建一條院線?

陳歌把想法給王靚萍說了一下,讓她注意劇院的情況,然後就帶著黃萱送過來的劇本回到了家裏。

在香江待了一個半月,四合院的裝修也已經完成了,裝修的尾款是王靚萍代付的,正好陳歌三千六百多萬港幣到賬,裝修的這幾萬塊錢連零碎都算不上。

裝修後的四合院外觀上沒有了曆史的滄桑感,但是卻透著一股新意,陳歌不打算讓這座院子當什麼曆史文化遺跡,所以在翻新方麵沒什麼顧忌。

牆麵和屋簷都磨新了一遍,院子裏的盆栽也都是不需要細心打理的花草,類似大青葉,仙人球等等,木質構件也都刷過漆,窗戶用的是貼花玻璃,屋裏的家具和電器都是時下最流行的款式,可以說,這就是一座披著四合院外皮的新房。

四月的京城天氣正好,陳歌穿著一件小背心,坐著老爺椅,一邊搖著一邊看劇本。

內地的劇本和香江的劇本格式完全不一樣,因為香江在這方麵的經驗積累的十分豐富,所以香江電視劇的劇本更貼近片場。

內地不一樣,內地的劇本要麼是從話劇劇本改編過來的,要麼是從戲文改編過來的,所以內地的劇本更貼近舞台劇,對細節方麵的描述不怎麼充分。

兩種劇本格式,各有各的好處,香江的劇本方便拍攝,有利於劇組的預算,但是內地的劇本留白空間很大,有利於演員的自我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