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學是一個報社記者,他所在的報社叫做《東方文藝報》,雖然名字裏有文藝兩個字,但是,內容卻大多報道的一些關於演藝圈的事兒。
本質上來說,《東方文藝報》就是一家娛樂報社,像這種報社,不論是灣灣還是香江都非常常見,但是在內地,像這一類的報社依舊處於萌芽狀態。
內地的娛樂報社,是隨著內地的影視公司的發展而發展的,就像《東方文藝報》,剛剛成立不到兩年,兩年裏一直都不溫不火,雖然報紙賣的不怎麼樣,但是好在有政府的補貼,日子也還能過得去。
在內地各大城市,尤其是南方的各大城市,像《東方文藝報》這樣的娛樂報社還有不少,這些報社的情況都差不多,現在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不過,不溫不火並不代表混吃混喝,就像霍建學一樣,他當初從電視台轉到《東方文藝報》就是因為對影視圈的事情感興趣,所以,當他得知陳歌就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拍戲的時候,立即二話不說帶著手下的幾個實習生冒著大雨來到了城郊。
一群人剛來到城郊的時候,被陳歌設計的片場嚇了一跳,陳歌為了逼真,幾乎就建造出了半個城區,光是樓房就建造了十幾棟,而且,除了樓房之外,還有兩條充斥著民國氣息的街區。
說實話,任何人看到這個片場的第一眼都會被嚇到,因為這裏是城郊,周圍七八裏地都荒無人煙,突然出現這麼一大片建築,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遇到鬼了呢。
霍建學也是這麼想的,大雨天裏,水霧蒙蒙,再加上陰天,視野本來就不清楚,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大片建築,霍建學被嚇得差點掉頭就跑。
還好,霍建學請來的向導就是建造這片建築的建築工人,所以看到霍建學幾人的反應,立即給他們講清楚了情況。
當霍建學一群人得知眼前這片建築花了上千萬的時候,一個個驚訝的下巴都合不上了,畢竟對於生活在內地的他們來說,花上千萬建造一片城區沒什麼問題,但是,花這麼多錢就為了建一個片場,這實在是太奢侈了。
不過,感慨歸感慨,作為一個新聞記者的職業嗅覺,霍建學第一時間意識到了這片建築的新聞價值,上千萬建造的片場,誰聽了都會嚇一跳。
因為這時候外麵下著大雨,而且片場還處於偏遠郊區,一般沒有人會來這裏,所以霍建學的車沒有遇到任何阻攔就開到了片場內。
如果這裏是香江,那麼霍建學一行人是絕對不可能如此輕易的就能進片場的,因為片場發生的一切新聞劇組都會自己保存,等到電影拍完準備上映的時候才會拿出來宣傳,若是讓這些記者先把新聞爆出去了,那麼等到電影上映之前還拿什麼來宣傳?
不過,或許是因為這裏太過偏遠,亦或是陳歌沒有內地的媒體放在心上,所以,在劇組進駐片場的時候,陳歌並沒有宣布什麼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