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葉昆從此便開始了屬於他的大學生活。雖然他感覺到了北大的熱情、包容,他也很喜歡這種感覺。不過,他還是更喜歡安靜。喜歡看書寫字的他雖然很沉默,但他卻並不孤獨。
李馨便成了他最好的朋友。李馨時年十九歲,與葉昆同歲。上海人,出生在一個富裕之家。父親李恩全是一位開錢壯的商人。母親劉氏是個很要強,很能幹的女人,李馨受母親的影響很深。李馨也從沒讓父母失望,自幼熟讀古詩,善於呤詩作文,且擅長琴棋書畫,讀書一直品學兼優。像這樣的女生當然是很多男生追逐的對象,不過李馨一個也沒看上。雖然表麵上李馨看起來落落大方,不拘小節,其實她從來不單獨和一個男生在一起,哪怕隻是散散步。
葉昆喜歡去圖書館看書,李馨因為寫論文找資料也經常去那裏,一來二往便熟識了。葉昆也在李馨那裏了解到,當時北大學術爭論很激烈。爭論的雙方是以主張提倡白話文的胡適為代表和以提倡文言文的林紓為代表。胡適代表的是一批留洋改良派學者的思想。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題為《文學改良芻議》的文章,文中提出:白話文學為文學之正宗。接著很多新思想的倡導者紛紛響應。《新青年》為實現自己的主張,全部改用白話文。他們的這些主張,遭到一些支持文言文的學者的猛烈攻擊。林紓寫信給北大校長蔡元培稱:”若盡廢古書,行用土語為文字,則都下引車賣漿之徒所操之語,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販,均可用為教授矣。”還以《荊生》、《妖夢》暗諷,全力捍衛古文。
圖書館到了閉館的時間,葉昆收拾了東西和李馨一起走出來。
“看樣子你是胡適的支持者囉?”葉昆一邊走一邊和李馨說著話。
“你怎麼知道?我可沒說過。”李馨從圖書館借了本《資本論》雙手抱在懷中。
“你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又說林教授是個怪老頭!”
“嗬嗬!也並不完全是。”李馨想了想接著說:“胡教授的觀點我基本是支持的,不過有些新文化的觀點又有些過了,比如有的人主張完全廢除國學甚至漢字,引用西方文字,這是我不能接受的。”
“的確是太過了,聽著也讓人氣憤。”
“嗬嗬!沒有什麼好氣憤的,都是些個人觀點,可以暢所欲言,怎麼想就怎麼說。我們學校就是這些新思想一起交流碰撞的地方,不能搞專政。”
“那你為什麼說林教授是個怪老頭?”
“他喜歡拿學術上的觀點對學生區別對待。對有些激進的學生甚至學者,他當場就罵。”
“哦?對你也這樣嗎?”
“我?當然不會,你也看到啦,我並不是那麼特別激進,我是屬於中庸的!還有我的文章沒有發表,你不要胡說。”
“為什麼?胡教授不是說寫得很好嗎?”
“還不是因為想幫你們林教授說兩句話,結果被主編給拿下了。”李馨有些失落的說。
“哦?是哪個編輯這麼不長眼啊?告訴林教授一定罵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