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本紀》
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華陽國誌》
魚鳧田於湔(jiān)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
——《蜀王本紀》
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
——《蜀王本紀》
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
——《蜀王本紀》
(巴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這些記載隻是古蜀曆史珠串上寥寥幾顆珠子,而且傳說成分大於史實。但即使如此,這些零星的珠子仍十分寶貴。盡管它們扭曲變形,依然折射了真實的曆史。比如上例中所說的“蠶叢,其目縱”,後人一直把它當成荒誕不經的傳說。誰能想到,金沙和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竟然證實了這最荒誕的記述,原來蜀國確曾有過一個崇拜縱目的民族。而漢族上古神話《山海經》中所說的燭龍“直目正乘”,恐怕與蠶叢的縱目也不無聯係。
至於古蜀人信仰的神祇,因其過於邈(miǎo)遠,又沒有文字資料,已經很難考證。但既然蜀地是昆侖神話的發源地,那麼,把昆侖神話當作古蜀人的信仰,應該不算牽強。
這個故事所寫的就是那個人神共處的時代下,一批半神半人的英雄。神話的曲麵鏡中折射的是真實的上古曆史。故事中的西王母既是神靈,又可以看作一個洞察過去與未來的哲人。
——《蜀王本紀》
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華陽國誌》
魚鳧田於湔(jiān)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
——《蜀王本紀》
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
——《蜀王本紀》
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望帝去時子規鳴,故蜀人悲子規,鳴而思望帝。
——《蜀王本紀》
(巴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這些記載隻是古蜀曆史珠串上寥寥幾顆珠子,而且傳說成分大於史實。但即使如此,這些零星的珠子仍十分寶貴。盡管它們扭曲變形,依然折射了真實的曆史。比如上例中所說的“蠶叢,其目縱”,後人一直把它當成荒誕不經的傳說。誰能想到,金沙和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竟然證實了這最荒誕的記述,原來蜀國確曾有過一個崇拜縱目的民族。而漢族上古神話《山海經》中所說的燭龍“直目正乘”,恐怕與蠶叢的縱目也不無聯係。
至於古蜀人信仰的神祇,因其過於邈(miǎo)遠,又沒有文字資料,已經很難考證。但既然蜀地是昆侖神話的發源地,那麼,把昆侖神話當作古蜀人的信仰,應該不算牽強。
這個故事所寫的就是那個人神共處的時代下,一批半神半人的英雄。神話的曲麵鏡中折射的是真實的上古曆史。故事中的西王母既是神靈,又可以看作一個洞察過去與未來的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