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風格是他所喜歡的,紙質也比較精良。雖然不是精裝版,但對於試訂本來說已經很不錯了。
“當初我校驗初稿的時候,就已經對其中的內容驚歎不已了。說實話,我甚至主動加班了呢。”米山看起來很開心,情緒甚至有些興奮。
“我感覺這本書,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名次的,甚至奪冠也不是不可能哦。”
相對於米山來說,王峰這個原作者情緒倒不是很熱情。
對於獲獎什麼的他並不是很關心,如果能夠取得名次的話,應該會加印一些,運氣好可以多賺個幾萬塊。
不過那些都不是能夠強求的,作者隻是負責創作,之後的運營,應該由更專業的人去做。
《我,我們》中的主人公患有精神障礙,一直以來都被潛藏在身體裏的其他人格所困擾。
他性格孤立,所有的朋友,全都存在於他的腦子裏。
本來王峰是打算將名字定為《孤獨症患者》的,卻在交稿的前一天,臨時起意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這是一本帶有一些未來科幻色彩的小說,不過所有的科幻內容都出現在了結尾。
因為主人公不僅僅是一名多重人格精神障礙的患者,他的生活中也處處透露著傷感和悲涼,與他親近的人全都一個個離開。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逝去的人可以出現在他的腦海裏,在那個地方重新活過來。
他既開心又害怕,在生活中看哪裏都覺得有問題,最後和其他眾多人格們一起尋著蛛絲馬跡,查找他們所認為的驚天陰謀。
結果到最後卻發現,自己所認知的世界早就毀滅了,所有人都隻存在他的意識裏,而自己不過是在培養艙裏不斷地做著夢。
而每一次意識到“真實”,就是他即將醒來的征兆。
得知真相的他,刻意忘掉這一切,告訴自己這才是夢。最後重新沉睡,在自己的腦海裏,繼續著不知重複過多久的人生。
當時創作這本小說的起因,是因為王峰覺得自己有些精神分裂的征兆,總是和自己自言自語,好像真的有很多人陪著他一樣。
後來想到這些事情覺得有趣,正巧米山跟他約稿,就把這個故事作為新書交給了他。
當然他自己不過是為了痛快一下,隻是交了最原始的初稿,連錯別字都沒怎麼看。
也幸虧米山是個負責任的編輯,認真的校對稿子,加上或許真的有幾分對這本書的喜愛,於是賦予了它光鮮的外衣和更有線條的語言。
說來也是感慨,當初王峰剛剛開始創作的時候,也曾向一些雜誌社投稿,最後的結果往往是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直到後來他小有名氣之後,去出版社談事情的時候,才聽那裏的工作人員,在抱怨投稿者發來請求指導以及訴苦的信。
“真是的,我們的工作說得難聽點,就是在一堆垃圾裏找出能吃的東西。而他們竟然讓我好好的品味這堆垃圾,並告訴他們如何才能更加美味?真是可笑,沒有天賦的人,就好好找份適合的工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