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天津橋始建於前隋,初為浮橋,後來在隋末戰亂中毀掉,本朝改建為固定的木橋。天津橋位於洛陽城西,橫跨於穿城而過的洛河上,為連接洛河兩岸的交通要道,正西是神都苑,苑東洛河北岸有上陽宮。橋正北是皇城太微城和宮城紫微城,殿閣巍峨,橋南為神都洛陽的裏坊區,十分繁華。
天津橋上有四角亭,橋頭堤堰上還建有酒樓。天津橋地段的洛河被築在河水中的兩道堤堰分作三股,每股水流之上都建造一橋,天津橋居中,其北是黃道橋,其南為星津橋,乃是依據天文而命名。
神都洛陽乃九州心腹,天下鎖鑰,自古至今經曆東周、東漢、魏、晉、北魏、北齊、北周、隋八朝直到大唐有九朝都定鼎建都於洛陽。
洛陽自古以來就有數不清的美景。世人有好事者選出洛陽最美的十六處景色,傳世於今,稱為洛陽八景。洛陽八景又分為洛陽八大景與洛陽八小景。洛陽八大景包括:龍門山色、?馬寺鍾聲、金穀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平泉朝遊、邙山晚眺、銅駝暮雨。 洛陽八小景包括:東城桃李、?西苑池塘、石林雪霽、龍池金魚、伊沼荷香、瀍壑朱櫻、午橋碧草、關林翠柏。著名的“天津曉月”就是為洛陽“八大大景”之一。
如今大唐國運昌盛,洛水穿城而過,天津橋畔,萬國舟帆,南北兩市胡人商旅充肆,抬頭北望,即是高一百二十尺的熠熠生輝的乾元殿,神都之盛,著實難以想象。皇帝後妃、王公貴族、 文人墨客等, 每至春夏, 亦多從遊其上。
今日神都洛陽又是細雨斜飛,一身文士打扮的王山洛撐著一把泛黃的油紙傘,閑庭信步的走過了天津橋。雖然是雨天,但作為連接洛陽城南北交通要道的天津橋,卻依然熙熙攘攘、車水馬龍。
“梅花內衛真是好心機,居然挑了這個地方。”王山洛望著天津橋對麵高大巍峨煌煌熠熠的紫微城暗自讚歎道。
王山洛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天津橋位於洛陽城正西邊,因為靠近皇城,所以此地乃是洛陽城的巨型鎮元法陣對天地元氣鎮壓最厲害的區域。天津橋再往西邊,就出了洛陽城。而洛陽城在洛河之上,是沒有城牆和水門的。此地對於王山洛來說是看似安全,實際一身實力被壓製了八分,若是動起手來可謂是危險重重,
洛河之上之所以沒有城牆和水門,一來是洛水寬闊,水門修築困難,二來,就是一旦修築了水門,洛河之上的船隻往來就會大受影響,這會大大降低了神都洛陽這座人口百萬的巨城的物資運輸效率。
洛陽雖然有高大厚實的城牆,但是洛陽城的城牆也僅僅隻是為了圈地建城而用,因為一條洛水穿城而過,把洛陽分為南北二城,城牆在洛水的上遊和下遊,不得不出現了兩個巨大的缺口。或許有如杞人憂天者,擔心洛陽作為國都,城牆缺損,若是敵兵來犯該當如何?
事實上,洛陽城本身就是一個易攻難守的所在,防守洛陽,從來就不在於防守洛陽城本身,而是在於固守洛陽四麵的八個關隘——洛陽八關。洛陽八關分別是函穀關、伊闕關、廣成關、大穀關、轘轅關、旋門關、孟津關、小平津關八關。而且洛陽城雖然城牆有破綻,可位於城西北占了洛陽城將近三成土地的皇城紫微城可謂城高池深、固若金湯。
這洛陽八關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險隘,拱衛的乃是洛陽四周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八關之中最有名的就要數函穀關和旋門關了。
東京洛陽至西京長安道路中間的崤山至臨潼段多在澗穀之中,深險如函,稱函穀。函穀關與同樣大名鼎鼎的潼關分別建在函穀的東西出口,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
戰國時期,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合縱諸國,舉楚、趙、韓、衛等九國之師,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關前而不得進。秦軍依函穀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合縱抗秦自此失敗,後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函穀關雄峻可見一斑。
而旋門關與函穀關比起來或許更為有名,此關亦是曾經埋骨百萬的修羅戰場,關下曾經發生過數場決定了天下興亡的大戰。旋門關又稱虎牢關、武牢關、汜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此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是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的關隘。此關屬古成皋縣,成皋關因此得名,隋朝改成皋縣為汜水縣,從滎陽汜水鎮西行,過汜水河,即為旋門關。因此自前隋以後朝廷來往的公文中均稱此關稱為汜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