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製度。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科舉製度出現後,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再是幻想,而是成為了真真正正的事實。
當然,科舉製度的推出對於那些百姓、農民來說雖然有部分的好處,但卻不是得益最大的群體。
得到最大利益的,是寒門。
不要以為寒門就是百姓,是平民階級。如果你真的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寒門,大多都是沒有門路當官的地主階級。寒門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庶門。
當然,利益受損的當然是各大世家了,但姬衍慫他們嘛?抱歉,完全不慫。
世家把姬衍塑造成了一個暴君的形象,姬衍完全不在乎。
科舉一出,那群人數眾多的寒門這個可以立馬把他姬衍吹成千古聖君,甚至可以吹出來一句:功蓋三皇,力壓五帝。
但科舉的具體措施還需要妥善商議,不可馬虎大意。
姬衍現在都有些後悔,為什麼當初要學表演,不學曆史、工業。
如果學了曆史,他至於現在為科舉忙碌麼?如果學了工業,現在燕國早就火炮齊出,世界核平了。
哪兒還至於現在...說多了全是淚。
正當姬衍奮筆疾書,進一步完善科舉製度時,魏忠賢不知何時來到姬衍身旁,低眉順目對著姬衍道:“王上,齊國使臣晏嬰求見。”
“晏嬰?”
姬衍輕喃一聲,要不是他來了,自己都忘了正在與齊國交戰:“讓蘇相去與他見麵吧,隻要齊國的條件好,寡人可就不會繼續攻打齊國了。”
對於晏嬰的來意,姬衍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齊國魯郡大敗,孫臏被狄青纏住,戚繼光與施琅對峙,他已經沒有什麼兵馬了。
雖然如此,姬衍也沒準備繼續攻打齊國。先前也已經說過了,擴充太大,不利於統治。
不同於王朝之間的更替,王朝的更替大多數是由上一代王朝的末代皇帝傻比而滅亡,民心容易靠攏。
而如今可不一樣了,大爭之世,數百年的觀念導致大部分百姓的國家觀念根深蒂固。
雖然都是中原人,但也有著秦人、楚人、燕人的分別,互相敵視,同仇敵愾。
姬衍的技能雖然可以讓絕大多數百姓歸心,但畢竟還有死忠啊。
齊國是世家存在最多的國度,就連紈絝多如狗的楚國都沒有齊國的世家要多。
要是滅了齊國,這些世家能把姬衍煩死。
當然,最重要的是燕軍士卒已經開始有厭戰情緒了。而且這次戰爭看起來是燕國大獲全勝,沒有什麼損失。
但姬衍自己心裏清楚,他掏出太多的東西了。
打仗需要糧草,而繳獲的卻沒多少。
韓國的全部糧草,連樂毅軍一支都供應不了一年。魏國也隻有大梁方麵的糧草,可魏國的糧草大部分集中在河西。
晉國的糧草倒是有些充足,但也不過堪堪止損而已。
之後,八十萬士卒雖然裁了十五萬,但還是剩下六十五萬。人吃馬嚼,這麼多的士卒一年的供給可是需要極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