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最初投奔劉邦時,送上的平定三秦的策略中,有一條為:把天下分封給有功之臣,以諸侯治天下。
他想要裂土一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那種稱王道寡的大王,而並非一個沒什麼卵用的徹侯。
韓信是國士無雙,國士無雙重點是士。
他一直以來都是以士的形態來要求自己,他不想反叛,他不想背叛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公。
但他想當王,怎麼辦?那也隻能讓主公封他為王了。
可劉邦不行,劉邦要搞郡縣製,白馬之盟更是規定異姓不得封王,否則天下共擊之。
當然,這句話可以當放屁聽的。
大漢王朝的異姓王也挺多的。
蒯徹當初勸韓信自立,與劉邦項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麵,並且說出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千古名言,這樣都沒能把韓信給勸反。
反而,韓信寫信朝劉邦索要王爵,說:齊國現在沒人管,我覺得需要一個代理齊王,你看我成不?
劉邦當時接到信,心裏挺崩潰的:他那是正是與項羽交戰的巔峰時期,急需韓信的兵馬。
形勢比人強,劉邦根本就不想封王,結果韓信愣是整了這麼一出。
無奈,劉邦大手一揮:你不是想當王麼?那也甭代理了,你就是齊王了。
於是,韓信被封為齊王。
封了齊王後,韓信就美滋滋的率軍進攻項羽。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十麵埋伏,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得了天下。
一統天下之後,劉邦對於韓信的兵權還是很忌憚的。
劉邦隻比秦始皇嬴政小三歲,他都六十多了。而韓信多大?三十。
是個人都知道,沒有外界幹擾的情況下,劉邦鐵定會死在韓信前麵,到時候大漢王朝有誰能壓的住韓信?
於是,劉邦將韓信改封楚王,並且收走了韓信的兵權。
韓信雖然有所不滿,但他還是王爵,那就算了,安心當大王沒事兒。
然後,劉邦又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從楚王降成了淮陰侯。
這個時候,韓信肯定心裏有很大的不滿:你劉邦什麼意思?我為你打天下隻求王爵,結果你就這麼對我?
這個時候,劉邦六十歲,韓信三十四歲。
而韓信又對劉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
因此,無論韓信究竟想不想反,他都得死。這樣劉邦才能保住他的大漢王朝。
有的時候,不是自己不想當就不用當的。
陳橋兵變、玄武門之變,難道就真的不是底下人攛掇?
韓信在軍中,可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人。
然而...現在的韓信,仿佛又與曆史上的局麵有所相似。
韓信現在極度想要裂土封王,而姬衍的內心其實還是可以允許讓韓信成為明清那種當豬養的番王的。
但,韓信他想要的是實權大王。
姬衍,可不會滿足他這種願望。
權力隻有掌握在自己手裏,才能使人安心。
推薦一本朋友的書《異世界職業中介所》這本書就厲害了,看到名字了麼?題材是真的新穎,名字挺不錯的。各位,要不考慮去看看?當然,首發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