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心來說,李靖如今並不希望在這個時刻與秦國的軍隊開戰。
因為秦軍偷襲的計劃已經被燕國熟知而失敗,而燕軍三十萬大軍也已經將其重重圍住,王翦無糧草支援,必敗。
因此,隻要圍困住這支以王翦為首秦軍,那麼這支部隊遲早會因為缺乏糧草問題而自潰,根本不需要開戰。
自己消耗著就完了嘛,這才是最穩妥的打法,也是公認的勝者名言。
但目前有些不太一樣,一是燕軍需要快速解決戰鬥,火速進攻函穀關,莫給秦國準備的機會;二是李靖從沒看到,即將斷糧的部隊士卒的士氣竟然如此高漲!
倘若其他軍隊的糧食受到了威脅,李靖相信其軍中士卒的士氣必定受到嚴重影響,一定會出現逃兵,甚至是幹脆投降燕軍,換得一條生路。
沒想到,秦軍竟然如此這般英勇,不懼斷糧...著實可敬。
相傳當年衛鞅在河西跟隨魏國與秦交戰之時,曾剖開一名秦軍士卒的肚子,結果發現裏麵全是草,因此記錄了秦軍食草,秦人可畏的這一言論,並下定決心想要幫助秦國,變法圖強。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對麵傳來秦國的一首詩歌,名曰《無衣》。這首詩歌,是秦國商鞅變法以後,最為顯著的特征。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國也曾有蒹葭。”李靖深吸口氣,喃喃自語道,“而如今卻是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的無衣。”
“秦軍以戰建功,以武奪地。”樂毅在一旁隨口應聲道,“某聽聞秦人聞戰而喜,這衛鞅可真是個人才啊...”
當年貧瘠無比的秦國,卻在商鞅的變法下走向了繁榮富強的道路,秦國一代之君的努力讓秦國也可以踏入中原,與諸侯爭鋒。
“擂鼓,備戰!”
李靖靜靜開口,傳令大軍,準備進攻秦軍,為燕國的國運賭上一遭。
“秦國與我大燕的國運,就在此一舉了。”樂毅長呼一口氣,淡淡開口,但手心也憋出了汗。
這場戰爭,關係著秦燕兩國未來的命運。若是秦勝,那麼秦國吞並原晉國領土,虎嘯中原,讓整個北方陷入燕秦爭霸的時代。
要是燕勝,那麼秦國徹底無東出之能,燕國大舉攻秦一統北方指日可待。
燕國能否統一天下,就看這一仗了!這一仗十分緊要,特別是李靖與樂毅二人都聽到了親信自薊城八百裏傳回來急報:“大王有意封王爵。”
王爵,這是常人不敢想象的爵位,而李靖、樂毅也覺得有些不太現實:封了王,那麼姬衍算什麼?
雖然商朝封過一個武成王,但那也是迫不得已,無奈之舉。而燕王衍的動靜有些無法讓李靖、樂毅了解。
若是姬衍在場,定會說一句想多了,世上還有一個玩意兒叫皇帝,位於諸王之上。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
在秦軍陣前,王翦選擇了步兵與弩兵組合防線,唱著《無衣》,嚴正以待,等候著燕軍的到來。
遠處,燕軍逐漸停止了前進,亦陸陸續續擺兵布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