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頓國的無理要求當然遭到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拒絕,條頓軍以此為借口陳兵邊境地區,大有一言不合就發動戰爭的架勢。
捷克斯洛伐克也不甘示弱,其國內地形大多平坦,但與條頓國接壤的蘇台德區卻是個例外。這裏雖然算不上崇山峻嶺,卻有著大片的丘陵地帶。早在奧匈帝國解體,捷克斯洛伐克建國的時候,其政府就居安思危,在蘇台德區修築了堅固的堡壘群,作為預防條頓國入侵的保障。
捷克斯洛伐克曆屆政府都不遺餘力的維護補充這些要塞區,讓它們變得越來越堅固。捷克斯洛伐克人有理由相信,即便己方的軍力不如條頓國,但憑借著這些要塞區,足以將敵人拒之門外。
雙方劍拔弩張,頗有立刻開戰的架勢,西大陸局麵頓時緊張了起來。兩國對峙可嚇壞了撒爾帝國和高盧國,原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為了牽製條頓國未來可能的崛起,高盧國不但極力打壓條頓國,將大量不平等條約強加其上,還在對方的側後安置了一顆釘子,這就是小協約國集團。
小協約國集團是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在高盧國的影響和支持下組成的政治聯盟。為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多瑙河了流域和巴爾幹半島形成的政治格局,三國通過1920年8月14日的《捷南同盟條約》、1921年4月23日的《捷羅條約》和同年6月7日的《南羅條約》,組建成這個軍事集團,三年後,高盧國由與三國分別簽訂了了政治、軍事協議,確立了對小協約國集團的領導地位。
小協約國集團旨在監視條頓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三國,防止他們重新發動戰爭。在條頓國和羅馬國崛起之後,高盧國更加強了與三國的聯係,希望依靠這個集團遏製兩國對高盧國的戰略壓迫。
如今條頓國突然要對捷克斯洛伐克動手,這讓高盧國如何不害怕。隨著條頓國的軍力日益強大,各國都對其頗為忌憚,尤其是有著切膚之痛的高盧國更是如此。
上次世界大戰中幾乎被對方滅國的高盧國,對條頓國的崛起更加敏感和警惕,因此他們從很早開始就沿著條頓高盧兩國的邊境線,修建了一條現代化的馬奇諾防線。
如今這條防線剛剛修建完成,而高盧國卻並不放心,小協約國集團就是他防禦計劃中的另外一個重點,旨在條頓國入侵高盧國時,從側後威脅條頓國的安全。可惜劇本並未按照高盧國所設想的樣子發展,條頓國首先對小協約國集團發難了,這就造成高盧國反而受到了牽製。一旦三國被迫與條頓國開戰,高盧國也不得不被迫宣戰,如果高盧軍為了支援三國而被迫出兵,那條馬其諾防線也就算是報廢了。
為了防禦條頓國,高盧國耗費巨資修建的馬奇諾防線現代化程度非常高,其深達數十層的地下通道,擁有完善的生活保障、醫療衛生、文化娛樂、彈藥儲備等場所,其先進程度堪比華蘭國修建的烏拉爾防線。
這條防線對於經濟尚未恢複的高盧國來說並不輕鬆,其高昂的建造費用幾乎占用了高盧軍十年中的一半經費,結果造成軍隊武器裝備更新滯後,研製速度更是難以與其他國家相比。結果高盧國為了建造這條防線,卻讓整個國家的軍隊因而落後於世界潮流五年左右,可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