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因此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相當於春節。後來實施夏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天蒙蒙亮李維就被父親叫了起來,由於昨晚天寒地凍沒睡好,一大早便哈氣連天,被父親一把推到了門外,被冰凍刺骨的寒氣凍個趔趄......
“想要練武就得拿出最好的狀態,不要一副沒精打采的模樣。”父親沒好氣的說道。
李維被寒氣一凍便立馬精神了,睡意全無。
大雪已停,此時門外銀裝素裹,猶如一片冰雪世界。
母親劉氏同意父親教他武藝,李維還是很興奮的,畢竟父親可是有真本事的,可以稱得上是宗師級別的高手。雖然父親從不在別人麵前展示自己的功夫,但是李維卻清楚的狠,父親輕輕一躍便能登上屋頂,一把烈火槍橫掃無敵。
興奮的李維期待著父親能夠傳授他至高武學,可以縱橫天下,誰知等來的卻是一把重達三十多斤重的烈火搶。
李泰將烈火搶一把扔給了李維,身子單薄的他一把沒接住,還摔了一跤,還沒等他爬起來,就聽見父親沒好氣道:“練武要從基礎學起,你先給我端著槍,紮個馬步給我看看。”
李維吃力的端好槍,學著從電視上看到的那樣半蹲紮馬步,還沒站穩,雙腿就被父親踢了兩腳,嚴厲道:“腳步要跨大一些,腰板要挺直,頭抬起來,兩眼向前看......”
李維感覺這哪是學武啊,簡直就是受罪,不過從小要強的李維決定,要麼不學,要麼就一定要堅持到底。
“就這樣,保持這個姿勢,先站一個時辰。記住,不可懈怠。我會時不時的盯著你的。”李泰說完就走了,隻留下了咬牙堅持的李維。
沒堅持多久,李維便開始撐不住了,額頭直冒汗,雙腿開始打顫,雙手也開不停的始搖晃起來,感覺一陣風就能將他吹倒。
李維剛想鬆懈一下,就被老爹一巴掌拍在肩膀上,摁在了原地,差點沒把他摁坐下。
“咬牙也要堅持,站不到一個時辰(古達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2個小時),不許停。”
外麵冰天雪地,整個世界成了一個冰窟窿,山冷的在顫抖,湖泊都凍的僵硬了,空氣似乎也要凝固起來。
不到半個時辰,李維全身汗流浹背,顫巍巍的身體實在承受不住,累的一屁股癱坐在地上,怎麼爬也爬不起來。
看到兒子如此脆弱不堪,李泰也是無奈的搖搖頭,看來是自己高看兒子了,隻好作罷。打算從明天開始,每天定為半個時辰。
其實李泰並沒有高看,按李維前世的社會,能紮馬步半個時辰的人都很少,能端著三十多斤重的銀槍紮半個時辰的更是鳳毛麟角。
休息一會的李維又被父親叫起來,跟著他打了幾套嶽家拳。
嶽家拳乃是宋代著名抗金將領嶽飛創作的拳法,後其子嶽震、嶽霆隱居於湖北黃梅,傳下了這套嶽家拳。李維雖不知父親和嶽家後代有什麼淵源,但這套拳法卻是貨真價實的嶽家拳。
嶽家拳講究氣息調理,“氣盈則力充”。練習時講究以意領氣,以氣帥形,以氣催力。動作之間以吸氣與吐氣相結合。吸氣時氣存丹田,氣要充滿,做到蓄氣待發;吐氣時要發聲吐氣,氣要吐盡,動作之間前後照應,前後動作要求連貫自然。做到退防為蓄氣待發,進攻則以氣催力。
雖然李維身體素質不怎麼樣,頭腦卻是聰明異常,跟著父親打了幾次,便能明白其中要領,幾次下來便能有模有樣的獨立打完一整套。這一點李泰很欣慰,總算看見了李維的長處。
幾套拳法下來,足足打了一個時辰,李維精神狀態恢複了許多,不再像一開始那樣疲憊不堪,最關鍵的是李維能覺察到練拳時全身上下每個毛孔都似乎張開一般,隱隱約約有一股氣流引導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