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炮炙的文獻記載始於漢代,其時附子的炮炙多采用炮、煨、炒、燒等方法,其目的主要是為減毒。如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中記載的“皆破解,不父咀,或炮或生,皆去黑皮,切刮取裏白者,故曰中白”。
晉代《肘後備急方》中記載有“炭火內燒令黑勿令藥過,取出用盒子蓋之,候冷細研”,南北朝的《雷公炮炙論》中記載有“夫修事十兩,於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並去底尖,微細劈破,於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於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幹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雜木火,隻用柳木最妙”,宋代《聖濟總錄》中記載有“燒灰存性,用冷灰焙去火毒”。
而在明代《景嶽全書》中記載有甘草湯製附子,其對附子炮製程度的重要描述“附子入鍋內文火炒至將幹,庶得生、熟勻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若炒太幹,則太熟而全無辣味,並其熱性全無矣”至今仍是附子炮製加工過程中重要經驗判斷指標。
現代炮製工藝多以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等飲片規格入藥,其主要工藝流程更為複雜。按現在的工藝很難做到,而且現在時間上也不允許。
李維打算采用糖灰火炮附子的煨製的方法。首先將鹽附子淨選、清水浸漂,鹽附子漂至以微鹹為度,撈取晾幹表皮,切成薄片,然後進行煨製。煨製有兩種方法,一是柳木灰火煨製法,一是穀殼灰火煨製法。廚房裏還好有現成的穀殼灰,李維便現貨現用,采用穀殼灰火煨製附子。這種煨附子經漂、煨、薑汁製後,毒性小,副作用最少,其性也非常溫和。
時間差不多過去了一個多時辰,附子終於被李維給炮製好了。這種炮製之法,讓一旁的季東明歎為觀止,不禁對那老神醫敬若神明。同時又為李維感到慶幸,這可是百年不遇的機緣,能讓李維碰到如此高明的神醫。
季東明迫不及待的問道:“徒兒,那老神醫,可曾教了你其他藥材的炮製之法?”季東明激動之情難以言表。
李維本想搪塞,見師父如此期待,也不好過分打擊,隻好點頭道:“那位老神醫,確實還教了我很多其他藥材的炮製之法,隻是當時時間尚短,再加上徒兒天資愚鈍,不能一一記住。所以,現在也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來,如果看到藥材,興許我還能記起一些。”
季東明聽後滿是惋惜,但也不好過於責怪徒弟,畢竟李維已經做的很好了,捋了捋胡須鼓勵道:“無妨,師傅也不是要求你立馬全部記起,待你日後用藥時想起即可。”季東明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隻能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了。
李維也不好多說什麼,隻能點點頭道:“徒兒謹記!”
李維拿起炮製好的附子和炙過的甘草加水煎煮兩次,一次一個時辰,第二次半個多時辰。在煎煮附子和甘草的同時,李維還將幹薑放在蒸籠蒸煮,薑渣加水煎煮半個時辰,煎液與蒸餾分離揮發油的溶液合並,再用紗布過濾,最後與附子、甘草的煎液合並成一大碗。
季東明再一次被震撼到,原來湯藥還可以如此熬製,真是大開眼界,不禁歎服道:“那位神醫果真是天賦異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堪稱華佗在世了。”
李維微笑道:“師傅,如果用我父親剛剛做好的蒸餾器,幹薑的蒸發的效果會更好。如果再加上剛剛研發的酒精,攪勻,放置一天一夜,濾過後,便會濃縮成稠膏狀。如果再加水稀釋,放置一天一夜,再次過濾後,加入蜂蜜攪勻,再將它灌封,可以做成口服液。這樣不僅大大的發揮了藥性,也省去患者回去炮製的時間,攜帶方便。還可以將它作為咱們濟世堂明星主打產品,我相信不僅可以救治更多的患者,也能讓咱們濟世堂的名譽聲名遠播。”
季東明被李維的一席話給怔住了,久久不語。直至半晌才回味過來,驚喜道:“徒兒,為師雖不知道蒸餾器和酒精是為何物,但是,真的能將此湯藥做成‘口服液’?能方便攜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