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別樣的春節(1 / 3)

春節是華夏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由虞舜時期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繼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期間,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舉行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的慶祝活動。

唐朝時,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禦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這一形式迅速在民間普及,改用梅花箋紙。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

李維從祭灶那日就開始放假,也給那三位夥計放了年假,讓他們回去過節了。臨走時李維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個大大的拜年帖,也就是後世的紅包。樂的三人興高采烈、欣喜若狂。當然其他夥計李維也包了紅包,隻是金額略少一些而已!

宋代人過年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另外宋代已普遍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之俗便逐漸盛行。

李府從祭灶開始,就忙碌不停:祭灶、掃塵、蒸花饃、寫春聯、貼春聯,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晚上置天地桌後,才稍稍緩和一些。

這一係列過年前的儀式,讓李維感受到了前世小時候那種濃濃的年味。後來隨著年齡慢慢增長,這年味也越來越淡了。李維甚至於有好多年都是自己一個人在醫院值班中度過的,根本無法和自己父母一起守歲。跟他們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那更是奢侈至極。每到除夕夜,李維頂多發個微信祝福一番,發幾個紅包就算是拜年了!

來到宋朝後又讓李維重新體驗到了小時候的年味,讓他回味無窮!

除夕下午劉氏就帶著四位丫鬟開始包餃子。李維和父親則是忙著祭祖、踩祟、接財神,樂之不疲。按李維的記憶,以前一年四季都很少吃到肉,除夕夜也不過是母親用一些菘菜拌一些葷油包一些餃子而已,不過一家人吃的卻是有滋有味。

難得李維現在有錢了,家裏也富裕了,但是劉氏仍然沿襲以前的傳統,還是一如既往的用菘菜包餃子,不過這次不僅有葷油,還有更多的鮮嫩可口的羊肉!

一直忙到了守歲時間,一家人這才開開心心的圍在一起吃著熱騰騰的羊肉水餃。雖然沒有網絡和電視,但是卻能陪著父母有說有笑,讓李維一掃之前的陰霾,讓他慢慢的堅毅起來......

李維同樣也給家裏的仆人丫鬟們每人發了一個大紅包,樂的他們眉開眼笑,對著李維連連磕頭致謝!

古代人守歲之夜,也不是那麼的寂寞,外麵的炮竹之聲早已響徹天際。其實更多有錢的大戶人家都是在酒樓包了場子,一家人吃著豐盛的菜肴,聽著勾欄坊裏的小曲,別有一番風味。

而那些妓院裏的生意更是火爆異常,通宵達旦的營業著。畢竟那些有錢的富家公子們隻能靠這項娛樂來犒賞自己了。

一開始李維也想在太和樓包一桌酒席,犒勞犒勞父母,卻受到了母親極力的拒絕。劉氏認為即使富裕了也不能鋪張浪費,要懂得勤儉持家,弄得李維哭笑不得,雖然很無奈但也隻能同意。

其實李維認為自己的財富雖然比不上崔弘和,也比不上唐鬆、汪元道等人,但至少在山陽縣大小也算是一方員外了,隻差去官府捐一個官了。

隻不過再多的錢,在母親眼裏那也是用來娶媳婦的,不能亂花。於是乎劉氏又將話題引到了李維婚姻大事上來,弄得李維好不尷尬,心道:“自己不是沒有努力啊,隻可惜天不遂人願,崔弘和極力反對,自己也無可奈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