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殲滅(1 / 2)

南方的初冬總是伴隨著綿綿細雨,山間道路難免泥濘難行,大隊人馬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付出的心力必然要比平常多上許多。

因此,若非必要,要走遠路的人都會等到泥土凍成硬土才選擇外出。

而在南丹衛西南方向四十多裏的一條小徑上,有千餘清軍卻在這惡劣的道路上艱難的行進著,他們對南丹州的地界並不熟悉,一路上又沒有什麼標誌性的建築,幸虧有隨行的騎兵可供探路,不然恐怕早就迷失了方向,更別說完成征南將軍交付的剿敵任務。

這支清軍隊伍在重新踏上廣西地界後,一路上已經遭受了多次明軍的襲擾,不過明軍力量明顯不足,沒能給予他們多少有效的殺傷。

襲擾的明軍人數雖少,卻充分發揮了熟悉地形的優勢,清軍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來,又會在哪裏出現,所以就得時刻保持高度戒備。

而明軍攻擊一旦受阻立即就會遠遁,清軍每次追擊都是無功而返,還讓隊伍越發的疲憊不堪。

此時,黃昏將至,清軍停止了趕路,決定就地休整一晚。

這支清軍的統領是個參將,名叫劉玉坤,曾在平賊將軍左良玉手下為將,後隨左良玉之子左夢庚一起投降了滿清,如今當上參將一職也算得上官運亨通。

凜冽的寒風中,劉玉坤頭戴護耳鐵盔,身穿魚鱗甲,胸口八卦護心鏡,肩頭睚眥吞肩獸,下身八片戰裙,戰裙下露出一線雪白的內衫,這一路上雖然不止一次與小股明軍作戰,道路又泥濘不堪,但他仍是一塵不染,威風颯然。

劉玉坤看似精神氣十足,可心情早已煩悶至極。

五日前,趙布泰聽聞南丹衛有敵情出現,就派了劉玉坤前往穩定後方,保證南丹衛一線物資輸送的暢通,並盡可能的消滅流竄的小股明軍。

劉玉坤得到趙布泰的命令時,本以為這是一次立功的機會,憑他手下的千餘精銳,剿滅那些不識時務,非要逆勢而行,在他眼中不過是些跳梁小醜的敗兵必定是手到擒來,到時候斬獲個數百首級,他頭上的頂戴說不定又能換上一換。

然而,實際情況與劉玉坤想的大相徑庭。

他一路確實和明軍接觸頗多,可總共加在一起才讓對方丟下十幾具屍體,反倒是己方付出了傷亡六七十的代價。

那些明軍簡直就像是滑不留手的泥鰍,任由你費盡心力都無法抓住他們。

劉玉坤這些日子以來,不知罵了敵人多少遍鼠輩,奈何人家臉皮夠厚,就是與他遊鬥而非正麵交鋒。

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劉玉坤也不敢派出他僅有的二百騎兵全力追擊,萬一陷入了對方的埋伏,導致無法完成趙布泰的命令,那可就升官不成反而有受軍法的風險。

當然,如果劉玉坤手上的千餘兵力都是騎兵的話,那他一定會選擇追擊敵軍,就算是中了埋伏,他也不信明軍有本事吞下一千呼嘯來去的鐵騎。

對此,劉玉坤心裏沒少偷偷的埋怨趙布泰,畢竟圍剿在後方流竄的明軍,騎兵才是首當之選,用在二軍對陣以及攻城拔寨上的步兵,在眼下幾乎發揮不了作用,他率領的八百步卒純粹就是用來壯軍威的。

趙布泰當然懂得剿滅流竄之敵該用騎兵的道理,可他的注意力都是在攻滅南明的正麵戰場,如何能把戰場上發揮作用力最大的騎兵,浪費在穩固後方的治安上。

如果不是為了確保物資通道的安全,他連二百騎兵都舍不得派出。

劉玉坤可不知道趙布泰已經十分慷慨了,他現在唯一想著的隻有早日進駐南丹衛,確保這個物資中轉站的安全,至於剿滅那些行蹤飄忽的明軍,他是不再抱有希望了。

夕陽西下,空氣中的寒風吹得更勁。

劉玉坤所率的清軍都裝備精良,可即使他們穿了七八層盔甲,也擋不住寒風往脖子裏透進去,清兵們一個個凍得嘴唇發青,隻要有剛搭好的帳篷,就有人急不可耐的往裏麵鑽,暫時輪不到住帳篷的人都圍在燃起的篝火旁,焦急著等待著火上熬著的肉湯。

隨著肉湯煮沸之後,那股誘人的香味隨風一散,營地外圍的清兵哪還有心思警戒,本就精疲力竭的他們恨不得立刻就有人來換崗。

而此時,盤旋在天空中的蒼鷹可以看到,在清軍營地的前後兩端,各有一千五百多人的隊伍,正像兩股泄洪一般撲向了這支毫無防備的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