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布泰還活著,死在蕭明劍下的隻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替身。
而沒有替身做餌,又怎能誘出今夜的這場血宴?
蕭明中計了,在巨大的誘惑麵前,他率先亮出了底牌,也從布局者淪落成了局中的獵物,當真正的獵手出現時,他已沒有了任何機會。
世事難料,掌控先機並不意味著勝券在握,蕭明如果能多一分謹慎,再多一分忍耐,也不至於一敗塗地。
然而蕭明很不明白,趙布泰怎麼會知道今夜的這場刺殺,從而派出替身犯險,自己則作壁上觀,隻待將刺客們一網成擒。
其實蕭明並沒有一定想過刺殺趙布泰,雖然心中迫切,但是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都沒有發出請柬相邀。
當然,趙布泰聽聞陸東陽納妾,他作為上官總該有所表示,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派人送去一份賀禮,卻也不排除趙布泰為顯親近,主動登門造訪的可能。
所以蕭明才布下殺局,隻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他也絕不放過。
趙布泰能來最好,不來也沒有關係,在蕭明今夜的計劃裏,他的主要目標並不是趙布泰,而是那些受邀而來的賓客們。
清軍屠城在即,城中百姓無論富貴貧賤都將難以幸免,可桂林城到底是座人口十多萬的大城,其中青壯不下三萬餘,若是可以把這些人揉搓在一起,抵抗清軍的屠城,哪怕最終依然無法幸免,也能對清軍造成相當的殺傷。
可理論終究比不過現實,百姓們大多數都是懦弱的,哪怕刀斧加身,怕也隻會老老實實的引頸就戮,敢於反抗的人絕不會超過一成,否則百萬人口的韃子拿什麼殺戮數千萬漢人,就算十人換一人也早把韃子亡國滅種了。
蕭明沒有喚起百姓們反抗求活的本事,但是團結一部分人還是可以做到的,城中的大戶人家到底不同於普通百姓,他們之中不乏有眼光,有智慧,更有魄力的能人,更主要的是他們有實力,與清軍對戰的實力!
山河破碎,戰火不斷,富貴人家如果沒有一定的武力支撐,必定會遭人窺視,那麼積累再多的財富也逃不過給他人作為嫁衣。
因此,大門大戶都會養上一定數量的家丁,這些家丁可不是打雜伺候的仆人,而是和軍中主將的親軍家丁一樣,隻用於打鬥廝殺,而且家丁往往不是良家子弟,其中不乏盜賊,流氓,甚至身上背有人命的逃犯,惡徒。
不論這些人的品行優劣,至少都是敢殺敢拚的狠人,麵對清軍屠城,他們絕不可能閉目待死,隻要可以組織起來,絕對是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蕭明粗略的統計過,把今夜赴宴之人的家丁算在一起,至少可得上千廝殺猛漢,這支隊伍的戰鬥力絕對在桂林城的守軍之上。
而城中的清軍不過三千人,還分散在各城門處,趙布泰所在的知府衙門周圍不過數百親軍,隻要計劃周詳,完全可以用這支家丁隊伍出其不意的奇襲知府衙門。
雖說未必可以成功,但也勝算不小,蕭明調集守軍攻擊衙門或許會被清軍提前發現,可來自四麵八方的家丁突然在某一時刻圍攻知府衙門,清軍絕對會被打得措手不及,隻要一擊夠狠,行動夠快,在清軍援兵到來之前,或許已經取了趙布泰的性命。
蕭明心中已有周密的計劃,可趙布泰的到訪讓他徹底拋開一切,隻求在這場喜宴上一戰功成,等殺了趙布泰,清軍群龍無首之際,再聯合各家各戶的家丁也不遲,到時候甚至可以有一番更大的作為。
美好的憧憬之下,蕭明拔劍而起,換來的卻是無情的挫敗。
宴客廳裏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蕭明身上。
蕭明經常帶兵巡視於城中,而且他一身重甲十分顯眼,因此賓客們大多都認識與他,在驚訝於蕭明的膽大妄為之時,如錢闊海等心思細膩者忍不住去想,蕭明作為守城主將參與了行刺,那麼知府大人在今夜的這場驚變中,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細思極恐,不寒而栗。
陸東陽難道真的想要叛清造反?
行刺發生在陸東陽的納妾之宴,刺客又是守將蕭明,如此臆測合情合理,可有人似乎並不這樣認為,哪怕蕭明此刻就站在眼前,他都未曾想到陸東陽可能參與其中。
不是信任陸東陽,而是對自己絕對的自信。
在宴客廳中,能有如此自信的隻有一人,那就是趙布泰。
幾日前他被當成誘餌差點死於刺客之手,此等恥辱讓他失去理智般的下達了屠城的命令,看似瘋狂,實則無奈,想要在最短時間內消滅秦風,讓大軍無後顧之憂的繼續南下進軍,這也許是唯一的方法。
而當聽聞陸東陽要納妾,廣邀賓客入府慶賀時,趙布泰突然意識到,也許無需屠城,就可一雪前恥,解決秦風那個禍害。
陸東陽納妾,趙布泰親自前去道賀,這或許是個驚喜,但也十分正常。
蕭明想到了這點,所以布下了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