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川陝總督李國英會在重慶,若是知道,明軍一定能想到看似輕易的重慶之戰必然有詐,否則李國英怎麼敢身臨危城?
李國英原是左良玉部將,順治二年,李國英與左良玉之子左夢庚降清,追隨豪格至四川鎮壓張獻忠部農民起義軍,清軍攻占成都後,李國英因功升任成都府總兵。
順治五年,清廷正式成立四川行省,委任李國英為四川巡撫,主持四川軍政事務。李國英上任之始,清軍在四川的形勢並不太好。當時張獻忠雖然戰死,但他的餘部尚有數十萬人。張獻忠餘部孫可望,劉文秀、王命臣占據川南,地方武裝譚文、譚弘、譚詣、楊展、劉惟明等人占據川東,還有闖軍餘部十多萬人。
各方抗清勢力遙相呼應,與清軍形成對峙格局。李國英上任後,二月,譚弘即率部進攻保寧,被他擊敗退走。他趁勝追擊,攻占順慶、潼川、綿州等地,招降劉惟明,平定龍安、綿州、達州,鞏固了滿清在川西的統治。
順治六年,李國英率軍攻占安縣、彰明二城,夜奪曲山關,占領石泉縣。順治七年,李國英命部將率軍攻取川北地區。順治九年,大西軍餘部主力在孫可望,劉文秀率領下大舉進攻保寧,大軍橫列十五裏,李國英指揮清軍奮力抵抗,從小道背後偷襲孫可望,斬敵數萬,溺死者無數,終於擊退孫可望的進攻,因功封二等輕車都尉。
順治十一年,李國英因軍功卓越,兼任兵部尚書。這時孫可望率軍攻占成都,重慶、夔州、嘉定等地都在農民軍和明軍的控製之下,清軍在四川處境非常不利。
當時吳三桂大軍駐紮在漢中,李國英上書朝廷請求吳三桂出兵四川,獻策先取肥沃的成都、嘉定,且屯且守,然後攻取重慶,扼其咽喉,接著順流而下,平定夔關,最後平定雲貴。
因為獻策有功,清廷遂任命李國英為川陝總督,全麵主持川陝地區的軍民兩政,同時提拔高民瞻為四川巡撫。
李國英過去隻是一個降將,卻隻用了短短十多年,便成為了執掌兩省之地的朝廷大員,可見他能力之強,實屬當世罕見!
有功必賞,這是清廷籠絡天下漢臣的基本準則,李國英出身不高,又不攀附權貴,按理說不該有此顯赫的地位,可他每次升遷都是實打實的戰功,清廷必需賞他,不過賞歸賞,麵對一個降將,清廷多少有所防備,四川巡撫高民瞻就是派去製衡李國英的。
李國英和高民瞻都很清楚這一點,暗自防備的同時,表麵上還是維持著同僚間的客氣,李國英扶起了高民瞻,同時又親熱的挽著他的胳膊,笑著問道:“巡撫大人,你可是為了明軍暫緩攻擊重慶而心憂嗎?”
高民瞻向李國英望了眼,微皺眉頭,四川軍務關係到社稷穩定,無疑該嚴肅認真對待,李國英卻總是帶著分輕鬆隨意的樣子,這讓高民瞻難免心生不滿,語氣略顯生硬道:“明軍行動暫緩,其中必有原因,吾等不能不防。”
李國英笑容不減,卻是鬆開了高民瞻的胳膊,找了個杯子,自顧自的倒了杯水,喝下後才道:“本官之前也有所顧慮,不過現在......”他拿出了份軍報,朝高民瞻遞了過去。